编者按:2019年9月6日至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艺术司,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9全国非遗曲艺周”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来自全国的131个曲艺项目参加活动,共同推进曲艺类非遗保护和传承成果全民共享。
全国非遗曲艺周期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就曲艺项目的保护实践、贯彻落实《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以及未来规划展望等问题,对参加本次演出活动的部分老、中、青曲艺传承人进行了采访,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心声。以下根据访谈内容整理。
访谈嘉宾
姚忠贤 山东琴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刘引红 长子鼓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少杰 快板书(李派)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家协会快板艺术委员会主任
阴军 山东快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快书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李照日格图 内蒙古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乌力格尔艺术家协会主席(左三)
刘渤扬 天津市曲艺团天津时调青年演员、 国家级传承人王毓宝弟子
李东旭 济南市曲艺团山东快书青年演员
坚守:传承人的勇气与担当
国家非遗中心:作为一名曲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么多年来,您一定为项目的保护传承做了很多实际工作,您能简单谈一谈吗?
姚忠贤:一定要坚守民族传统艺术。在八十年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下,琴书艺术几近失传,没有市场,很多同行都转行了。我想,山东琴书总有兴起的一天,所以我一边坚持练习不放弃,一边找熟人、找关系寻找演出机会。历经重重困难,我得到了在趵突泉公园空地演出的机会。这一坚持就是12年,给省内外、乃至国外的观众表演山东琴书,收到诸多对这个曲艺项目的赞叹。现在,我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只要有演出,我就不计条件去参演,艺无止境,坚持传扬。我带了六个徒弟,我要求他们德艺双馨,品德高尚,技艺过硬,坚守民族艺术,留住民族艺术的精华。
刘引红:作为一个曲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只是结合自己所从事的曲种和当地条件的特点,尽自己努力做了一些事情。2017年,我自掏腰包将我农村老家宅院改建成一个标准的长子鼓书传习所,设有办公室、排练室、录音室、学员宿舍、餐厅厨房等,开始招徒进行传承教学。尽管因为一些理念和受流行文化冲击等原因,乐意从事鼓书演唱的学员不是太多,但我仍在积极地进行着这项工作,并打算长期坚持下去。因为我相信,长子鼓书这朵非遗之花终会因为我们传承人及以全社会的努力而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李少杰:首先要有责任,其次要有担当。一切是事情都是自己的,不要指望别人。曲艺传承也是一样,传承就要靠自己,因为这项技艺就在自己身上,只有亲力亲为,脚踏实地,务实地去做,才能把保护和传承落到实处。不要总想着去追求名和利,责任和担当是我们非遗传承人必须要肩负的。
实践:连接艺人与观众的桥梁纽带
国家非遗中心:您所传承的曲种,在当地的保护传承情况如何?经常开展哪些实践活动?请介绍一下。
李照日格图:我们乌力格尔开展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我们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有乌力格尔艺术家协会,共有126名艺人和工作人员。首先,我们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都有说唱活动,除了过年的五天,其他时间从不间断。这既锻炼我们的专业水平,又吸引附近牧民来观看。其次,我们年年有培训和比赛。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举办了25次乌力格尔、好来宝培训班及15届乌力格尔大赛。还有,我们经常下乡演出乌力格尔,到学校、到农村、到牧民家,今年已经演出200多场,全旗的蒙古族聚集地我们已经走遍。
李东旭:我们曲艺团活动的一个特色是每周都有固定演出。周六在明湖居,周日在市文化馆,除了过年,一直不中断。周日的演出是免费的,市民凭身份证就可以领票进入。一场七八个节目,有相声、快板、快书、鼓曲等,曲种非常丰富。另一个特色是进校园教学活动。我们团在济南艺术高中开设有山东快书课程,主要面向艺术类考生,教授的内容比较专业,主要是培养未来的曲艺力量,已经为北京、上海、山东等曲艺团输送了大量人才。我们还有进小学活动,参与学生的兴趣班,以培养兴趣和爱好为主,很受学校、学生和家长欢迎。
曲艺周:搭建全国交流展示平台
国家非遗中心:作为2019全国非遗曲艺周的参演人员,您如何看待这项活动?您觉得它对于曲艺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
刘渤扬:曲艺周活动意义非常重大,除了学术研讨和交流,还有走进社区、走进剧场这种面向大众的表演活动。这些表演能够把四川清音、扬州弹词、天津时调、壮族八音坐唱等来自全国的曲种带到一个地方,让当地老百姓认识这些曲种,既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扩大了各曲种的影响。老百姓喜欢某种曲艺,才会主动地去欣赏、去了解。曲艺有市场更能够增强我们保护和传承的信心,也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传承的行列中,这样,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就能更好地开展下去。
李东旭:曲艺周活动非常有意义。第一,普及面非常广。曲艺周中不仅有大型剧场演出,还有走进社区、走进小剧场的演出,一百多场的节目能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居住地区的市民都来接触、了解传统曲艺。第二,对于我们年轻传承人来说,来演出的都是全国曲艺精英,我们能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还有一些行业内的大家,我们从他们精彩的演出中更能汲取精华,也激励我们向这些大家学习、靠拢。第三,这次活动有很多媒体参加,在网络、电视上宣传、报道曲艺周活动,也提高了我们曲艺行业的知名度。
《计划》:点亮未来传承发展之路
国家非遗中心: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曲艺发展传承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您是否了解?您觉得这份文件对我们非遗传承人来说有什么指导意义?
李少杰:看到这个《计划》我特别高兴!一方面给我们曲艺人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点亮了指路灯,另一方面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地位,支持我们大胆去传承、去发展。非遗保护传承不仅是咱们传承人自己的事,也是为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事。现在国家给了我们这么有力的支持,这么好的政策保证,我们跟大伙一块儿踏踏实实演出,借着《计划》的东风把非遗传承工作做好、做扎实。
阴军:《计划》给我们曲艺行业、曲艺表演者打了营养针。《计划》中提出的完善档案、推出优秀作品、组织展演活动、扩大曲艺受众等任务确确实实是目前非遗保护和传承中亟待解决的。就扩大受众来说,以前我们做山东快书俱乐部的时候,我跟姚忠贤、杨珀等老师一起表演,我们不要费用坚持演出,用表演这种最简单又最复杂的形式面向大众,吸引了不少老百姓。《计划》提到要扶持曲艺演出,我想小剧场常态化的演出会成为曲艺普及、扩大受众的主要形式,以此繁荣曲艺市场,提高曲艺的整体活力。
展望:齐心合力 脚踏实地
国家非遗中心:在新政策的支持下,您对未来曲艺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有什么计划和期望?
姚忠贤:首先,我希望培养更多年轻传承人。我们慢慢老了,需要更多的中小学生、年轻人来学习山东琴书,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把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其次,在保留传统琴书唱腔和韵味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创新,比如增加幽默的小段,与现实生活结合等等,吸引观众,形成社会氛围。最后,还要多增加平时的演出机会,比如经常组织进社区表演,进公园、小剧场表演等,让没有能力、不愿意进入剧院的民众也能够享受琴书这项传统艺术。
刘引红:我觉得未来曲艺类非遗的传承,尤其是那些濒临失传的曲艺种类,仅靠文化部门和非遗传承人的重视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当地政府部门必须引起重视,加大投入,想出办法,出台措施,才能使那些曲种得以抢救和传承。除了深入群众中间挖掘、整理资料外,还需要采取一些其他措施去传承它们,如在当地的艺校、职校成立曲艺专业班,在当地文化馆组建曲艺团等。
阴军:曲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传播,要让普通老百姓都来认识、了解、喜欢,愿意来学习。其次才是传授,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习最传统的技艺。最后是传承,这对传承人的要求比较高,要喜欢、要敬业、要有好品质,还要有现在这种良好的保护和传承的社会环境。我们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不管怎么传承,文化基因不能丢。
通过对三代曲艺人的简短采访,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所持有技艺的热爱与执着,也能感受到《计划》印发给他们带来的欢欣和鼓舞。在全国非遗曲艺周这个大舞台上,短短一周时间,不同曲种的传承人、艺术家切磋、交流,这既是对曲艺类非遗保护成果的充分展示,更是进一步推动曲艺传承发展的有力举措。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曲艺人的不懈努力下,曲艺事业的传承发展将会更有动力、更添活力。(摄影 / 采访:李彦平 杜丽丽;文字整理:李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