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上午,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邛崃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邛崃市委宣传部、邛崃市文旅局、邛崃市南宝山镇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四届南宝山羌族集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邛崃直台羌寨隆重举行。
此次活动展出了羌族沙朗、羌族羊皮鼓舞、羌族刺绣、释比、羌笛等四川省非遗项目。南宝山羌文化旅游节暨第七届蓝莓采摘节也在此拉开序幕。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及阿坝州、成都市等相关领导出席本次活动。
一、挖掘整理为羌文化建设优质环境
邛崃政府针对多项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和存续,开展了抢救、保护、传承等多项工作。
为留住原汁原味的羌民族文化底蕴,邛崃市多次召开南宝山镇羌族移民村羌族文化保护传承专题研究会议,并在集聚区内开展大规模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同时,派专人多次到汶川县,对原汶川县人民政府公布的非遗性项目和汶川县文体广新局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件进行收集,掌握了移民村羌族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和濒危程度,并按轻重缓急开展抢救保护工作。
针对羌族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特殊性,邛崃市修改完善了《邛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目前,南宝山羌族集聚区有“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沙朗”、“羌族羊皮鼓舞”、“羌族刺绣”、“羌年”、“羌族口弦”等6个四川省成都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名成都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名邛崃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二、传授技艺掀起全民积极参与浪潮
为更好传承羌族文化邛崃政府除开展相应工作外,也充分发动羌族移民参与到民族文化保护中去。为此,邛崃市文化馆组建了羌族尔玛圣火艺术团、直台村文艺队、木梯村文艺队等3支羌文化特色队伍,并开展羌族非遗的文化培训,邀请了阿坝州汶川县非遗传承人和专家进行现场教学。
据陈云德介绍,目前,羌文化特色队伍每年参与的大小型演出就有30余场,团里编排的节目先后参加了历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邛崃分会场、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邛崃分会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暨羌历年(阿坝州)庆祝活动等,并多次荣获成都市、邛崃市级奖项。
三、携手文旅实现羌族同胞增收致富
自2018年起,南宝山羌族集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已分别在南宝山镇木梯村及直台村成功举办了四届。据邛崃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举办成果展的主要目的一是保护与传承南宝山镇羌族移民村羌族文化,二则是打造“天府羌寨•云上南宝”旅游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羌族同胞增收致富。
南宝山镇依托海拔高、夏季气温低的自然条件,和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先后开办了农家乐190余家,“跳沙朗、听羌笛、住羌家、喝咂酒、品羌食”的自驾游模式已初具雏形;直台羌寨引进业主种植蓝莓1500多亩,连续七年举办蓝莓采摘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采摘体验。“真是耍起就把钱挣了”,村里原生态羌文化表演队伍表示,在蓝莓采摘节、采茶节和旅游旺季,为游客表演羊皮鼓舞、羌笛、沙朗等羌文化特色节目,不仅能增加收入,还有力地推动了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如今,南宝山镇每个羌族村寨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把非遗和旅游产业、现代农业融合起来,有效助推了“农商文旅”立体融合发展,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移民搬迁的一个典型范本。
邛崃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宝山镇将紧跟邛崃市全力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成都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大势,主动融入龙门山生态价值转化区功能区发展圈,以特色镇和川西林盘建设为载体,深入研究羌文化+旅游+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将特色文化和大美生态转化为新旅游商品和新消费场景,持续推进“天府羌寨·云上南宝”建设,助推邛崃市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