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30   星期二   农历三月廿二   
“小昆班”扮靓恭王府非遗演出季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王洋 创建时间:2021-06-21 10:10:00

三分钟深蹲、踢腿、连环滚翻……“小昆班”学员、江苏省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朱大智台风沉稳地表演了昆曲《武大郎·游街》选段,引得台下阵阵掌声。

6月12日是我国第1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成果,在“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的非遗活动主题下,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江苏省昆山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了第十四届“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

今年正值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从6月10日持续至16日,四场古琴和三场昆曲演出在恭王府大戏楼上演,同时进行网上直播,线下+线上为观众呈献昆曲古琴视听盛宴。

恭王府内的清代大戏楼亦称“怡神所”,是目前为数不多全封闭并投入使用的清代戏楼,也是北京最早演出昆曲的地方之一。“小昆班”的到来是本次演出的一大亮点。

这支由昆山市14位小学生组成的演出队伍,为观众带来了《乾元山·新水令》《花木兰·折桂令》《杨家将·挡马·喜迁莺》等多出经典折子戏选段。

朱大智对于这次表演还挺紧张。“因为怕给家乡戏丢脸。”朱大智告诉记者,他已经学了5年昆曲,对翻跟斗这些台下的“苦功”充满兴趣,并对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感到自豪。他希望通过“小昆班”的演出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昆曲,也到昆山看看。 “这次可惜没赶上去天安门看升旗,下次有机会来北京,我一定要去看看。”朱大智说。

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据了解,为探索昆曲传承发展创新之路,1987年,昆山市玉山镇第一中心学校成立了全国首家“小昆班”,聘请昆曲前辈执教,竖起传承昆曲、复兴昆曲运动的第一面旗帜,先后排练了多出折子戏,深受观众好评。随后,众多校园昆曲班相继创办,让昆山“小昆班”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30多年来昆山“小昆班”培训了超过5000名昆曲学员。“小昆班”学员们披金挂银,获得上百个国家级奖项,并有百余名学员被选拔进专业院校深造,成为专业演员的有近20位,为全市形成不同年龄段的昆曲人才梯队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培养的‘小昆班’学员为昆曲发展播下了种子,我们一直引以为傲。”昆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冯惠清说。在他看来,在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来恭王府演出很有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小昆班”的演出展示昆山在昆曲传承保护上所做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演员的演出展示昆山在昆曲艺术上保护、传承和弘扬的现状。“如今,昆曲文化已经融入了我们昆山人的生活,融入了旅游,融入了城市建设。”冯惠清说。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辞》是家喻户晓的乐府民歌,入选语文课本,被很多人熟知。在此次演出季,淀山湖镇中心小学5年级学生普逸萱表演了《花木兰·折桂令》选段,讲述花木兰从小练习骑射,遇征兵,因父亲年老多病不能胜任,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自离别家乡,一路风餐露宿,感叹冲锋报国不承望挂印封侯,对双亲却是长挂心忧。

普逸萱学昆曲已经3年了,从对其一无所知,到现在可以独自在舞台唱念做打,表演得有模有样,得益于她的勤奋。“学昆曲不会影响学习,爸爸妈妈都很支持我。”普逸萱希望长大能当一名专业的昆曲演员,将这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在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吴钊看来,“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他今年已经86岁了仍在坚持演出,就是希望通过身体力行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喜欢老祖宗的文化,“我觉得通过学习一门艺术,可以提高孩子的修养。”

演出季期间,吴钊与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李祥霆、丁承运、赵家珍、林晨,著名琴家李凤云、巫娜、杨春薇、黄梅以及箫演奏家王建欣、瑟演奏家付丽娜等,携手为观众奉上了《猿鹤双清》《樵歌》《酒狂》《醉渔唱晚》等名曲。在昆曲专场中,北方昆曲剧院带来了《西厢记》,昆山当代昆剧院带来《十五贯·访测》《扈家庄》《孽海记·双下山》《虎囊弹·山门》等不同类型经典折子戏选段。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