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46 |
项目编号:Ⅰ-152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民间文学 |
所属地区:四川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喜德县 |
保护单位:喜德县文化馆(喜德县美术馆) |
玛牧,是彝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教育典籍,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主要流布于川、滇大小凉山操彝语北部方言的彝族居住区,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喜德、越西、甘洛北三县和昭觉、美姑、金阳、雷波、布拖东五县为中心,辐射到州内其他各县和周边彝族居住区。
在彝语中,“玛”为教育、训导、劝说之意;“牧”为智慧、明智、优良、贤德之意,玛牧就是教育人们做事做人的经典语言,也译为教育经典、教育经、训世经、训世诗等。玛牧的内容涉及历史、地理、天文、历法、习惯法、典章制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伦理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反映了彝族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玛牧主要以一个人的一生成长经历为主线,以人的不同年龄段为章节,分别论述每个年龄段提倡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等问题,起到规范人的行为准则的作用;对不同阶段、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准则;以社会矛盾、社区和谐、为人处世、做事学习等为内容,对特定社会行为进行有效地规范;对社会上有可能出现的违背民族或群体意愿,有可能出现的伦理混乱的事项,从道德教育和民俗习惯的角度进行规劝、纠正和规范。
玛牧据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主要以口耳相传和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大小凉山彝族居住区,是彝语教育经典,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它是在长期口头流传的基础上逐渐定型而成的,是无数代彝族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在当代教育中发挥作用。玛牧主要为家族传承,传承脉络清晰。
玛牧是彝族民间纠纷的仲裁依据,是维系彝族社区和谐的传统文化载体,在历史上起着普及典章制度、民族习惯法,教育启迪民众、劝学劝说等作用,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时至今日,玛牧在教育后代,规范民众行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等方面,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030 |
姓名 沙马史体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彝族 |
类别 民间文学 |
项目编号 Ⅰ-152 |
项目名称 玛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喜德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