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渔歌(洞庭渔歌)
项目序号:1251
项目编号:Ⅱ-157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湖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岳阳市
保护单位:岳阳市岳阳楼区文化馆(岳阳市岳阳楼区美术馆)

洞庭渔歌是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区渔民世代流传的民歌,主要流布于湖南省岳阳市的临湘、华容、汨罗等县区,益阳市的南县、沅江、桃江等县区,长沙市的长沙、望城、宁乡等县区,湘潭市的湘乡、韶山、湘潭等县区,常德市的津市、澧县、石门等县区;湖北省的枝江、松滋、公安等县区;以及江西省的修水、宜丰、铜鼓等县区。辐射湖南省全境、湖北省大部和江西省西部,其中东洞庭湖渔歌较有特色和代表性。

洞庭渔歌由船歌、菱歌(采莲曲)、喏喏咚和渔鼓筒子构成。船歌与菱歌多在水上演唱,喏喏咚和渔鼓筒子多在岸上演唱。按题材内容不同,洞庭渔歌可分为劳动类、生活类、爱情类、送别类和祈祷类5种,有近千首。其音乐丰富多彩,每个乐句都带有2至3个不长的拖音,是其较突出的特征。其结构比较短小,常用“领”“和”交替演唱,高腔、平腔、哼腔,变换使用,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其表现形态多样,有对唱、独唱、齐唱、群口对唱和纯和声演唱等。

据魏征《隋书•地理志》“荆州风俗篇”记载,洞庭渔歌起源于战国时期屈原生活的时代,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隋唐已形成较完整的船工号子、排筏号子和拉网小调,宋代逐步形成对唱的表演形式和现编现唱的表演特色(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渔歌互答”句),后期吸收花鼓戏、巴陵戏的形式,具有亦歌亦舞的表演形式。洞庭渔歌由渔民口头创作,口头表演,以群体或家族方式世代传承。

洞庭渔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洞庭湖渔民及其周边地区民众智慧的结晶。它以方言演唱,表现形式质朴自由,对洞庭渔民的发祥迁徙、生产生活、风俗禁忌以及自然观、道德观、爱情观,都有反映,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价值。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Ⅱ-157
项目名称
渔歌(嵊泗渔歌)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
编号
Ⅱ-157
项目名称
渔歌(汕尾渔歌)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东省汕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