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60 |
项目编号:Ⅱ-166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音乐 |
所属地区:福建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 |
保护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文化馆 |
莆仙十音八乐,又称“十番八乐”,是莆田地区传统的民间说唱曲种和器乐演奏乐种。“十音”又称“十番”,是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用十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分为“文十番”与“武十番”两种。其中文十番为流布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曲种,因其曲调幽静缓慢,给人“文绉绉”的感觉而得名。
文十番所用乐器有堘(轧筝)、碗胡(走马胡)、四弦胡、伬胡、老胡、南琶、苏笛(箫)、八角琴、三弦、果盒胡、丹皮鼓、檀板、云锣等。主奏乐器“堘”(轧筝)乃唐代遗存的拉弦乐器,被誉为“民间乐器活化石”。文十番现存曲牌44首,其演奏形式古朴典雅,分行奏与坐奏两种。伴唱者叼花演唱,难度极高,别具风韵,尤为特别。
文十番的曲牌、曲调节奏徐缓,旋律委婉,词少腔多,风格古朴优雅,仍然保持唐宋长歌的风韵。文十番的古谱有《西厢记》中的《琴弹有十分》、《春江》中的《风送长江一叶帆》、《百花亭》中的《皂罗袍》、《仙姑探病》中的《勿的是•寒露相侵》、《餐糠遇亲》中的《五更子》、《高文举•入府访夫》中的《二犯香遍满•转白鹤吟》、《春江追舟》中的《集闲宾》、《顾大嫂•入府卖珠》中的《普天乐》、《大环钥》等。
明万历年间,姚旅(莆田涵江人)撰《露书》对文十番的主奏乐器“蓁”(轧筝)有文字介绍,说明至迟在明代,文十番已盛行涵江境内,并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代代流传至今。
文十番历史积淀深厚,以其特有的地域特色及古朴典雅的音乐风格,备受关注和赞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民俗学、考古学、艺术学以及音乐学等诸多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促进文化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维系社群情感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