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62 |
项目编号:Ⅱ-168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音乐 |
所属地区:湖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浏阳市 |
保护单位:浏阳市文化馆(浏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浏阳文庙祭孔音乐,又称“浏阳古乐”,是一种融乐、歌、舞、礼于一体的祭祀音乐,始创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由浏阳礼乐局首任教习监生邱之稑创编,在浏阳文庙丁祭大典上奏演。
浏阳文庙历史上有每年农历二月上旬、八月上旬丁日及八月廿七日孔子生日祭孔的传统,一般黎明开祭,由县官主祭。乐舞生听赞礼者立歌为据,八音齐奏,诗唱相合,64名舞生起文武舞,礼、乐、歌、舞四者配合默契。大典历经两小时,约200人参加,规模宏大,气势壮观。乐器用匏、土、革、木、石、金、丝、竹等八种材料制成,匏埙、鼓、柷、敔、罄、钟、箎、琴、瑟、箫笛等汇合演奏,乐音雅淡,静穆温和。舞器有翟、籥、干等,制乐书籍、整套舞生冠冕,还有《律音汇考》木刻版藏。
浏阳文庙祭孔音乐含祭祀古乐、舞共六章。一是迎神昭和之章。二是初献雝和之章。三是亚献熙和之章。四是终献渊和之章。五是撤馔昌平之章。六是送神德和之章。邱之稑创编的依据是南宋赵彦肃《风雅十二诗谱》所载的《呦呦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关雎》《葛之覃兮》《采采卷耳》《维鹊有巢》《采蘩》《采苹》。除以五音谱曲外,又用了声字谱曲,使民间适用。
邱之稑补齐了秦汉后“八音”缺失的匏音;正律吕管,重新排合,解决了要另用十二支律管定调的困难。将原有一腔一声,一字四拍的呆板曲谱,改为一板三眼,并用了切分、附点延长及旋律加花等手法,改编丰富了祭孔乐。曾国藩亲书赠“雅淡和平”“精探正乐”匾额。曲阜孔庙亦用此乐谱。浏阳文庙祭孔音乐百余年来代代相承,是目前所见祭孔礼仪乐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音乐形式。
浏阳文庙祭孔音乐对以往呆板枯燥的祭礼乐章,进行了较大的改编,将古律谱译成声字谱,对歌腔进行了再创作,打破十二律管风箫定音的传统方式,纠正了律吕管混杂错位排置,形成了以二十四管风箫定音的乐制;同时在古乐改制过程中完善了八音齐全的古乐体系,使乐器合奏更加和谐生动。20世纪60年代,浏阳文庙祭孔音乐由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进行了记录,对研究儒家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人文历史具有一定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180 |
姓名 邱少求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音乐 |
项目编号 Ⅱ-168 |
项目名称 浏阳文庙祭孔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浏阳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