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77 |
项目编号:Ⅲ-124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贵州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晴隆县 |
保护单位:晴隆县文化馆 |
“阿妹戚托”为彝语,意为“姑娘出嫁舞”,是依存于彝族传统婚姻礼俗的民族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北盘江流域的晴隆县、兴仁县、普安县、盘县等地的彝族居住村寨,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主要流布区域。阿妹戚托是当地彝族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也用于“彝年节”“火把节”等节日,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现今居住于北盘江流域的彝族为白彝支系,其族群于明洪武年间从云南省等地迁入,阿妹戚托也随彝族先民迁徙而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当地彝族人口述,阿妹戚托是古代云南八大山一个叫“王阿朴”的家族在婚嫁次女时兴起的。阿妹戚托是一种群体性舞蹈,主要运用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运动变化,舞蹈者有女生、男生或男女混合,由6人、8人或12人手拉手,表演时围成圆圈或排成横排,踏地而舞。舞蹈共有“哄的”(插秧)、“起灶普”(转脚指)、“起磨楼”(翻脚板)、“起妥窄”(背靠背)、“胳膊布”(跌脚板)、“绝巴区、啊给耶”(收工洗脚)、“区朝租”(喂狗饭)、“哑高堵”(踢鸡冠)、“白夷道、夷不耶”(鸭吃水、鸭游水)、“骨及包”(抱克膝)、“骨及招”(耍克膝)、“着嘞着嘞特,考其堵”(转来转去,转去转来,踢板壁)等12个基本动作,用舞蹈语汇生动表达了彝族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无特定音乐伴奏,表演者手拉手轻盈踏地起舞,现在还根据舞蹈内容编配歌曲伴唱,形成“踏地而歌”的舞蹈表演形式。
阿妹戚托植根于当地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历史,表现了彝族民众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德,是彝族人民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对推进文化传承、教育民众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