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79 |
项目编号:Ⅲ-126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云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
保护单位:云龙县文化馆 |
耳子歌是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检槽乡白族民众中流传的一种具有傩文化特征的传统舞蹈艺术。“耳子歌”系白语,意为“哑巴跳的舞蹈”,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分家传和师传两种。
耳子歌表演有严格的禁忌,一般只在结婚或建新房时演出。表演队伍由12人组成,分别扮演老倌、老妈、耳子、耳子媳妇、春官、郎中、主人、指点人。指点人为全场表演的指挥者。这些人物全部由男性来扮演,并根据角色化妆。春官着明朝官服,戴一副纸糊眼镜;老倌穿当地白族服装,戴白纸剪的长须,拄杖。耳子有三人,从头到脚用棕片包扎;一人臀悬牛铃铛,拿杵;一人拿连枷。耳子媳妇三人着当地白族妇女服饰,其中一人背摇篮、挂瘿袋。
耳子歌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表演程式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表演性。表演分三节。第一节为“耳子闹宴”,有“跳四方”“耳子抢红肉”等表演,在白天的婚宴上进行,为主人家驱邪祈求平安;第二节为“耳子闹婚”,有“拦彩门”“拜喜神”“春官审案”“点菜名”等表演,在婚礼当晚进行;第三场为“送土神”,有“祭土神”“起五方土”“送土神”等表演,在活动最后进行,驱除新房内的瘟瘴,祈求主人家家宅平安、子孙兴旺,以及所有参加耳子歌表演的人吉祥平安。舞蹈多以仿禽、兽或反映生活劳作为主,如“小羊吃奶”“鸡找食”等,舞蹈韵律为二四、三四拍混合交替使用,双足搓、踏有力,双手随音乐自然摆动,节奏欢快,情绪激昂。
耳子歌是现今仍在白族民众中传承的傩文化表现形式,反映了当地白族古老的生育、宗教信仰和民风民俗,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征,在丰富民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了解白族历史文化、文化心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300 |
姓名 杨春文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白族 |
类别 传统舞蹈 |
项目编号 Ⅲ-126 |
项目名称 耳子歌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