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231 |
项目编号:Ⅳ-87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戏剧 |
所属地区:江西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 |
保护单位: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
目连戏是我国传统戏剧表现形式之一,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目连戏以其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丰富多样的表演手段、积淀深厚的音乐素材及情景交融、观演互动的演出排场,在民间盛演不衰,一度广泛流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
江西目连戏几乎遍及江西省各地,江西弋阳腔、青阳腔、东河戏、婺源徽剧高腔、木偶戏等剧种都能演目连戏,并与佛教和道教音乐均有关联。以弋阳诸腔目连为主体的江西目连戏是全国许多高腔目连的源头。
约在元末,目连戏流入赣东的弋阳县一带,融合江西乡言俚语等形成弋阳腔目连,目连戏是弋阳腔第一个成熟的剧目,目连戏在南方诸省的流传与弋阳腔的传播同步进行。江西目连戏一般在盂兰盆会搬演。清代江西目连戏演出规模很大,引起官府不安,为此发出《禁止赛会敛钱示》。《鄱阳县志稿》卷八记载了当时目连演出盛况,“戏剧中有搬演目连救母故事,接连七日,土人谓为打目连。高腔,词极好。”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民间剧团重新演出了折子戏。
江西省现在至少存有7种目连戏演出本,即鄱阳夏家本、景德镇浮梁磻溪本、九江(都昌、湖口、彭泽)青阳腔本、赣南东河戏本、吉水黄桥本、广丰香花道本、婺源古坦徽调高腔本,此外还有兴国布袋木偶宝卷本。江西的目连戏多种版本并存,故事主体一样,但表现手法、演绎方式及侧重点有所不同:上饶及九江等地目连都在正传之前演《梁传》;东河目连还敷演了傅相南征、傅林从军情节;浮梁磻溪本和婺源徽调高腔目连加演“西游取经”故事、吉水黄桥目连加演二十四孝。江西有多种目连演出班社,如鄱阳夏家的家族班,贵溪、吉水及广丰的道士班,横峰、玉山及兴国等地的傀儡班等。
江西目连戏宣扬孝道、弃恶扬善及济贫救困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对研究流布区域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民风民情具有参考意义,不仅具有戏曲、宗教、民俗研究价值,还有较高的道德伦理、社会文化和历史价值。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Ⅳ-87 |
项目名称 目连戏(绍兴目连戏) |
类型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