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傩戏(庆坛) 
项目序号:233
项目编号:Ⅳ-89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金沙县 
保护单位:金沙县文化馆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地。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

庆坛又叫“庆坛神”,是长期流传于贵州省金沙县长坝乡一带的仪式性民间戏剧。庆坛起源于江西龙虎山,于明朝末年传入贵州省黔西市,清乾隆年间开始在长坝乡出现。

庆坛与道教中“道德派”有渊源关系,因表演形式相类也被称为“端公戏”。不同的是庆坛分为文坛和武坛,是一种能“阴阳两度”的戏剧仪式活动。文坛是为亡人做道场,包括从人死到入葬的全部祭奠,为丧礼仪式和娱神活动;武坛类似跳端公,为许愿和寿诞所做,是祈福仪式和娱人活动。

庆坛内容丰富,武坛种类很多,根据顾主要求,分别可庆赵侯坛、师孃坛、兜兜坛、祖宗坛等近十种坛,每一坛的演出都有固定的剧目程式,表现了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尊祖敬老、忠孝节义、除暴安良、济民普渡的共识。

庆坛至今延续着古代傩祭仪式的若干古朴形式和神圣特征,具备传统戏曲基本要素,唱、念、做、打俱全,又有一些特定程式规定。就曲牌而言,出赵侯时唱【江头桂】;出将军时唱【锁兰枝】;文场的战场时唱【渔家灯】;骂将时唱【红鸾袄】等。伴奏只有打击乐;唱腔、道白接近川剧;角色全是男性(偶有女角也用男扮女装);保留当地“独角占敖”(将牛角的吹口放在碗上,使牛角站立不倒)、“倒贴武功”(用五个碗和米、鸡蛋所做的表演,也叫“继仓”)等绝技。

庆坛是儒释道文化在民间流传的具体体现,是巴蜀文化与黔北文化互动的见证,对了解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既娱神又娱人的丰富功能可以满足民众多方面需求,反映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Ⅳ-89 
项目名称
傩戏(临武傩戏)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临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