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235 |
项目编号:Ⅳ-91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戏剧 |
所属地区:河北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乐亭县 |
保护单位:乐亭县文化遗产传承中心 |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样的种类。形成时代尚无确考,至晚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在清代呈现出繁荣局面。影人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一般以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刻制上彩,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演出时将影人的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道具主要为影窗,以白纸作幕,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
乐亭皮影戏,俗称“乐亭影”,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形成于金代,盛行于清中晚期,是滦州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发展的基础。
乐亭皮影戏通过演员在窗幕上操纵影人表演、辅以配唱演员演唱和道白来体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性格。演出时有影台一个,全部演职人员都在影窗后面,演唱者3至5人,操纵者2至3人,伴奏者3至5人,观众在台前观看。所用影人和场景以驴皮为片基雕刻而成,各行当脸谱脱胎于乐亭剪纸和庙宇神像,精雕细刻,造型奇特,其中女性影人造型颧骨比较突出,上额较生行稍稍向前弯曲。乐亭皮影戏操纵技法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唱腔优美,板式灵活。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源于境内的民歌、民谣、俚曲、叫卖调、哭丧调等乡土韵唱,其唱词和念白均是乐亭语音,“上行、下滑”型尾音使唱腔旋律委婉细腻、韵味浓郁、清新典雅,掐嗓唱法使生行、小行声腔色彩明亮,大行、髯行粗犷豪放。乐亭皮影戏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影卷分单出和连台本,主要剧目有《青云剑》《五锋会》《洞庭湖》《刘胡兰》等。
乐亭皮影戏对京津冀蒙及东北三省皮影戏的形成具有较深影响,对了解冀东文化、农民审美观念、民间戏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具有一定价值;它贴近生活,受众群体广泛,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408 |
姓名 梁素芝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戏剧 |
项目编号 Ⅳ-91 |
项目名称 皮影戏(乐亭皮影戏)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乐亭县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Ⅳ-91 |
项目名称 皮影戏(通渭影子腔) |
类型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通渭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