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241 |
项目编号:Ⅴ-5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曲艺 |
所属地区:天津市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 |
保护单位:天津市曲艺团 |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西河大鼓源于清代中叶的河北省中部农村,流行于天津、北京、河北、山东、河南以及东北、西北的部分地区。
西河大鼓在天津市的发展十分繁盛,历史上形成了以郝英吉为代表的“郝派”,田荫庭为代表的“田派”和以艳桂荣为代表的“艳派”等,中、长篇作品有《杨家将》《呼家将》等一百五十余部,小段、书帽有《绕口令》《闹天宫》《小姑贤》等三百七十多篇。其中,郝派主工长篇鼓书,书段生动紧凑,说“扣子”、唱“扣子”,善用悬念紧紧抓住观众,表演上不仅说、唱俱佳,而且采用口技等手法,使表演感染力极强,唱腔以花腔花调多而著称。田派西河大鼓的唱腔基本是以冀中语音的自然声韵为基础,语言表达也是保持了西河大鼓的原味,适合表现金戈铁马的内容,但是又不失西河大鼓说唱结合的表现方法,叙事时行云流水,流畅贯通。艳派西河大鼓,演唱嗓音挺拔脆亮、音域宽广,行腔圆润婉转、舒展自若、刚柔并济,吐字清晰,大刀阔斧,铿锵有力,字腔相协,“喷”“崩”得法,数叙明快,板眼准确。西河大鼓的特质在于,曲目丰富多彩,内容也很广泛,艺人不仅说唱表演“鼓书”节目,尤其注重“鼓曲”类节目的创作和表演,因而使西河大鼓的发展风格迥异。
清道光年间,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当时流行的木板大鼓和弦子书基础上吸取戏曲、民歌曲调,对原有唱腔加以改革,舍木板改用铁梨铧片,用大三弦伴奏,从而奠定了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及伴奏体制。20世纪初,更多艺人来到天津。由于该曲种的艺人多是沿着大清河入津,大清河又俗称“西河”,因而在书写海报时即将其定名为“西河大鼓”,沿用至今。这一技艺一般以师徒方式传承。
西河大鼓是天津地区较有影响的曲艺表现形式之一,在五彩缤纷的天津曲艺舞台上有着辉煌的历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天津曲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传承地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477 |
姓名 郝秀洁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
民族 满族 |
类别 曲艺 |
项目编号 Ⅴ-5 |
项目名称 西河大鼓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天津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