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268 |
项目编号:Ⅴ-32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曲艺 |
所属地区:湖南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澧县 |
保护单位: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鼓盆歌俗称“丧鼓”“孝鼓”等,是一种以击鼓板伴奏、演唱故事为主要形式的古老曲艺。鼓盆歌源于古代楚地“击缶”“鼓盆”的祭灵习俗,目前流布于湖南省常德市、张家界市,湖北省荆州市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鼓盆歌已发现曲目上千,其中传统的800篇以上,新创的近200篇,语言生动活泼且形象鲜明。鼓盆歌的表演多为一人击鼓说唱,以唱为主,后来发展为二人二鼓、多人多鼓站立演唱的情形,唱腔质朴,板式丰富、清晰,逐渐发展为演唱历史人物的故事劝慰亡者,教育后辈发扬传统、报恩行孝。澧县及其周边的鼓盆歌表演现已整理唱本曲目100多篇,采用一面约半人高且斜扣于木盆中的大鼓伴奏,后改用直径一尺的普通大鼓。传统的演出方式多在灵堂内进行,兼具悼亡祭灵的功用,且加入铜锣、铜钹等伴奏。演出程序为先击三通鼓、扬号开唱、请神、安五方、劝亡、说唱正书、劝亡奠酒、送歌郎、说赞语、出魂。鼓盆歌的特质在于,唱词押韵,多一韵到底,有即兴编唱的特点。
《诗•陈风•宛丘》有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鼓盆歌原为一人一鼓坐于孝堂中演唱,俗称“坐丧鼓”,专门伴亡守灵。唐代,其发展为通过演唱历史人物的故事来劝慰亡者,教育后辈报恩行孝。清嘉庆年间,五字句改为七字句。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扩句式、定文本、改为说唱。这一表演形式以师徒制传承至今,80年代起逐渐走进茶社、寿堂、舞台等演出场所,并发展了二人及多人登台演唱,女艺人开始进入此行业。
澧县及其周边的鼓盆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多张扬美德、倡导孝道。除保存有《诗经》等古歌谣、古文字外,还将大量方言、俗语运用于唱词当中,对研究我国民俗文学、文字语言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其中保留的古荆楚的丧葬礼仪文化信息,对我国礼仪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