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89 |
项目编号:Ⅴ-115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曲艺 |
所属地区:北京市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东城区 |
保护单位:北京东城快板沙龙 |
数来宝,或称“快板”,是一种采用北京方音韵诵叙述、并用竹板等击节乐器节拍伴奏的曲艺表演形式。其表演讲求话语流利、合辙押韵、即兴发挥和机趣幽默。相传在明朝即已形成,并在北京一带出现了索、李、朱等传承门派。
数来宝经历了穿街走巷、撂地卖艺和登台表演三个阶段。由于要挨门献艺,演出的对象主要是商家铺户和有钱人家。“把商店经营的货品夸赞得丰富精美,‘数’得仿佛‘来’(增添)了‘宝’”,因而得名。20世纪30至50年代,随着北京曲艺表演场所的多样化,穿街和撂地之外,书场和游艺厅也有了数来宝表演,广播电台也争相播出数来宝节目,数来宝因而成为市民重要的娱乐审美形式。
数来宝的演出方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尤以对口为多。仿效相声的捧逗技巧,甲乙演员之间通常来往竞技、妙趣横生。现在,甲乙演员的表演配合,也不拘泥于单纯的逗捧关系,而是大量出现了延顺与轮替关系;单口数来宝通常一辙到底,并多用于返场和开场节目的演出,幽默性和游戏性的段子居多。主要作品有《诸葛亮押宝》《斩堂弟》《别发愁》等。
数来宝唱词灵活多变,艺人们须利用灵活的头脑和丰富的经验做到“见景生情”,眼睛看、心里编、嘴里唱。唱词讲究辙韵,多用“花辙”,两句一换韵。句子呈“三三七”和“二二三”句式,有经验的艺人,可以加虚字、衬字、嵌字以及“三字头”“四字垛句”等技巧,让句子变化多端,俏皮有趣。伴奏初时用三块板,即两块竹板加一锯齿形的窄板,或称“开杵板”。还有一种“撒拉机”,三块长条形竹板,左手持两片,右手持一片,板上有由牛胛骨制成的合扇,俗称“哈拉巴”,系有13个铃铛,意为明代数来宝艺人的13个门户,也象征当时中国“南七北六十三省”行政划分。现在,除少数人打牛骨或玉子板外,多数演员打“七块板”,右手打两块大板,左手打五块小板组成的“节子”。
数来宝充分体现了北京方言的特色和风趣,是民间艺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一直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一直作为文艺轻骑兵,以其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旧社会黑暗、涉及时政新闻、传播文明新风的唱词,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