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288 |
项目编号:Ⅵ-6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所属地区:浙江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诸暨市 |
保护单位:诸暨市博物馆 |
线狮(草塔抖狮子)是一项有机融合了体育、杂技与木偶技巧的传统游艺娱乐项目,流布于浙江省诸暨市以及绍兴市、金华市、丽水市等邻近市县,以诸暨市草塔镇前店村为代表。
抖狮子源于清朝。宋末元初,赵氏(宋皇室后裔)与杨氏(宋名将杨继业后裔)因战乱先后逃居草塔,但彼此不合,尤其因水源灌溉问题争斗不休,直至清朝时期因官府介入才逐渐平息。借此良机,夹在赵氏、杨氏中间的朱氏(宋理学家朱熹后裔)受斗岩石狮启发,提议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传统庙会之际,组织台阁迎春龙狮呈祥,以示邻里和睦相处,得到深受争斗之苦的赵、杨二族赞同,赵氏台阁、杨家舞龙、朱氏抖狮遂由此而来。据《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风俗志》记载,“有束身习拳勇者,刀枪戟剑,分队献技。有演狮搏绣球者……或悬狮于架,内以一人索之,躍而搏球,色色醒目”。
草塔抖狮子舞时拉索,使球动狮舞,故称“抖狮”。抖狮队伍一般由20人左右组成,分表演队、抛球引狮人、女子鼓乐队等。鼓乐器具主要由鼓、锣、旗、铳等组成。表演道具主要由1个狮笼、1个彩球、5只狮子和若干纤绳等组成。5只狮子饰以黄、绿、蓝、红、褐五色,寓意金、木、水、火、土五行。4个青壮大汉扛笼而行,后有8人牵线,控制彩狮在狮笼中或跳,或抖,或扭,或举趾搔耳,再由一位会武功的引狮人抛球逗狮,彩狮合鼓点翻滚起舞,表演出抖、调、腾、扑等各种姿态,再配以女子威风锣鼓吹奏敲打,尽显欢庆气氛。抖狮队伍各角色之间需默契配合,体现着邻里团结和睦,村庄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
自清朝至今,清晰可考的传承谱系有5代,这些传承人在道具制作、表演技巧及实践传承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地拥有抖狮子表演队和女子鼓乐队,以及相关传承基地,形成了较好的传帮带机制和传承人培养制度。
草塔抖狮子集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于一身,兼具杂技与牵线技巧,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性、广泛的群众娱乐性、较强的协作性、突出的观赏性和鲜明的民俗性。草塔抖狮子地域特色鲜明,兼具健身娱乐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传统节庆文化生活,彰显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敬互助的和谐氛围,对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