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304 |
项目编号:Ⅵ-73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所属地区:北京市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西城区 |
保护单位: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 |
通背拳,亦称“通臂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地区流传甚广。通背拳效猿之长臂为形,仿猿之灵快为意,打法特殊,主要是击打穴位、骨缝韧带和关节,具有很强的技击性。
通背拳有一百零八散手,二十四式,六路总手、六路踏掌、六趟拆拳、二十四炮,二十四式行桩内功。器械有断门枪、天罡刀、天罡剑、十二杆,八步十三刀、欺离棒、杆子鞭、戥壳皮等。通背拳以散手单操为主,套路为辅,以操桩打袋法、穿甲对练为主要练功方法。
通背拳具有出手迅猛、沉长冷脆、沾衣发力、放长击远、刚柔相济、灵活巧妙、攻防转换等特点,有要诀道出练功状态:眼见心想手脚到,不抓不拿似仍空;十指抓地劲贯顶,发手抖铃体似弓;气在丹田意在顶,发功时刻在腰中。
师徒传承为通背拳的传统传承方式,师父通过口传心授,将拳法、内功、技击技巧等传授给弟子。通背拳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流派,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白猿通背拳、祁家通背拳、五行通背拳。白猿通背拳由山东鲁云清传予北京石鸿胜,后又传马晓和、张文诚等人,主要在北京牛街、广安门一带传承8代。祁家通背拳由河北人祁信于传予北京祁太昌、陈庆等人,祁、陈又传予崔敬、王占春等人,在北京天桥、东四一代传承有9代。五行通背拳由张策传给马熙春、董秀生等人在北京海淀、丰台一带传承,至今已有5代传人。
通背拳集保健养生、技击实战、武术观赏于一体,承载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不仅具有实战价值,还强调内外兼修,促进身心健康,体现了技击与健身功能的实用性。通背拳动作流畅,刚柔并济,展现了武术的美学价值。该项目不仅教授武术技能,还注重武德培养,传承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具有教育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李占华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项目编号 Ⅵ-73 |
项目名称 通背拳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市西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