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834 |
项目编号:Ⅶ-58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美术 |
所属地区:江西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 |
保护单位:吉安市青原区文化馆(区美术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东固传统造像是一项将木雕工艺与民间宗教造像、民间信仰仪式相结合的传统雕刻技艺,流布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镇及值夏镇,东固镇则集中在东溪村委会东溪刘家。明代前中期,属“南京工部匠籍”雕銮匠的刘氏家族成员将在南京学习到的雕刻技艺带回原籍吉安,并与本地雕刻技艺相融合。后刘氏家族中的一支迁徙到东固,也将家族雕刻技艺流传至此地。
东固传统造像由神像造像和开光仪式两个部分组成。从事东固传统造像的人被当地人尊称为“丹青先生”。丹青先生首先必须掌握娴熟的木雕技艺,能绘制和雕刻佛教、道教及民间宗教中的各种神像。神像雕刻完成之后,丹青先生还主持开光仪式,造像至此才宣告完成。丹青先生的法力来源于两部分,一是属于天师道系谱的行业神,二是丹青师父所属雷坛中的祖师。丹青先生既是雕刻大师,又是火居道士,还是民间信仰仪式的专家。
东固传统造像构图饱满而富有装饰感,具有概括性、夸张性、可塑性和复合性。它来源于明代雕銮匠工艺,根植于本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间信仰,伴随着社会变革加以创新发展,见证着吉安地区家族绵延和天师道及民间信仰等区域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该技艺的传承形式主要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科仪文本则以书面形式流传下来。
东固传统造像依赖于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即对超自然神明的崇拜。造像技艺与仪式的结合有助于人们认识赣中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体现了宗教和民俗信仰中的集体审美趣味,反映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化流变的地方习俗,具有历史研究和审美价值。开光仪式是当地社区的一次聚会盛典,给社区民众以凝聚力、安全感以及向善的教化力量,具有社会文化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666 |
姓名 刘节明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美术 |
项目编号 Ⅶ-58 |
项目名称 木雕(东固传统造像)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Ⅶ-58 |
项目名称 木雕(藏族扎囊木雕)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 |
编号 Ⅶ-58 |
项目名称 木雕(奉节木雕)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重庆市奉节县 |
编号 Ⅶ-58 |
项目名称 木雕(曹县木雕)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 |
编号 Ⅶ-58 |
项目名称 木雕(泉州木雕)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 |
编号 Ⅶ-58 |
项目名称 木雕(通山木雕)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通山县 |
编号 Ⅶ-58 |
项目名称 木雕(永乐桃木雕刻)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芮城县 |
编号 Ⅶ-58 |
项目名称 木雕(剑川木雕)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云南省剑川县 |
编号 Ⅶ-58 |
项目名称 木雕(花瑰艺术)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海南省澄迈县 |
编号 Ⅶ-58 |
项目名称 木雕(莆田木雕)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 |
编号 Ⅶ-58 |
项目名称 木雕(紫檀雕刻)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海市 |
编号 Ⅶ-58 |
项目名称 木雕(紫檀雕刻)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国紫檀博物馆 |
编号 Ⅶ-58 |
项目名称 木雕(澳门神像雕刻)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澳门特别行政区 |
编号 Ⅶ-58 |
项目名称 木雕(武汉木雕船模)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 |
编号 Ⅶ-58 |
项目名称 木雕(曲阜楷木雕刻)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曲阜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