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840 |
项目编号:Ⅶ-64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美术 |
所属地区:西藏自治区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
保护单位:西藏图书馆 |
藏文书法(尼赤)为藏文乌钦(乌金)体的重要书法流派之一,流布于西藏自治区,以尼木县为代表,以及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等地的藏族居住区。
据史料记载,7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执政时期为规范文字、引进佛法,派遣大臣吞弥•桑布扎为主的有志之士前往印度留学深造。吞弥•桑布扎以古象雄文字为基础,吸纳古印度、古波斯等不同古文字的优点,结合藏族文化实际创制了现用藏文字,按字体分为“乌钦”和“乌梅”两大书法字体。后“乌钦”体形成八大书法流派体系。书法家琼布氏•玉赤对“乌钦”字书法潜心研究,并结合佛教坛城度量尺度进行了规范,成为藏文“乌钦”体之典范,史称“琼赤”(即琼布玉赤之书法)。“琼赤”书法流派之后分离出两大流派,即发展、盛行于山南曲松艾地方为中心的“艾赤”流派和盛行于以尼木地区为中心的“尼赤”流派,世代相传直至今天。
尼赤书法用竹笔书写,也称“硬笔”。竹笔分圆竹笔和三棱笔,圆竹笔用于书写大字,三棱笔用于书写小字,当然,也有铁制的笔。笔尖分左斜、右斜和平口三种。左斜用于书写乌金体,在习字板上从左至右,以尺为列,平行行文,犹如一条直线串起,工整严谨。文字结构特点是以基字为中心,书写顺序是依基字的前加、后加、再后加的次序逐步进行。书写姿势一般是盘足端坐,左手食指和小指掌纸,仰掌放在膝盖上,并直对心脏;右手执笔,拇指和食指握住距笔尖一寸左右的位置,掌心中空书写游刃有余。纸张多用狼毒草根制作的藏纸。
藏文书法(尼赤)有数百年的传承历史,主要为师徒传承,需自幼跟随老师练习书法,并通过严格考试,方能成为尼赤派传承人。现尼赤书法也在藏学研究群体中进行传习。
尼赤是藏文乌钦体书法流派体系中的重要一支,是《甘珠尔》《丹珠尔》藏文木刻本指定书法,显示了藏文书法的发展成熟,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676 |
姓名 扎西顿珠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藏族 |
类别 传统美术 |
项目编号 Ⅶ-64 |
项目名称 藏文书法(尼赤)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Ⅶ-64 |
项目名称 藏文书法(果洛德昂洒智)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
编号 Ⅶ-64 |
项目名称 藏文书法(德格藏文书法)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德格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