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900 |
项目编号:Ⅷ-117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山西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稷山县 |
保护单位:稷山县杰忠金银铜器传统制作研究中心 |
稷山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以合成的金银泥涂抹在器物表面后形成金膜或银膜,再经玛瑙刀轧光,并结合锤碟刻镂等多种手工技艺制作精美饰物或器皿的传统技艺。这种鎏金细工制作技艺发源于山西省稷山县坞堆村一带,目前辐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河南三门峡、陕西省渭南潼关等地区。
稷山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的鎏金分为整体鎏金与局部鎏金两种形式。整体鎏金多为仿金首饰或神佛造像,旨在表面观感以假乱真;局部鎏金主要源于装饰需要,须根据主题取舍,制成品主要为宗教法器、造像等。这一技艺主要用于银或铜等金属制作的首饰和器皿的表面处理,其工序为,先将材料加工成项链、吊坠、佩锁、戒指、手镯等形式,在胎体表面錾刻出花纹、图案或文字,用木炭将需要鎏金的器物表面抛光,然后将纯金金箔或银箔捻成细粉加入汞调和成泥,均匀地涂抹在抛光后的胎体表面后入炉烘烤,待汞蒸发后即形成金膜或银膜与胎体紧密结合,再用玛瑙刀轧光出亮。这一制作技艺的特征在于需要综合能力,制作者须具备美学、化学、金属学及机械加工原理等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对表面抛光工艺要求很高。
鎏金细工技艺据传发明于殷商时期,隋唐时得以广泛应用。稷山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始创于坞堆村的王氏家族。据《稷山县志》记载,其祖在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始经商。道光十五年(1835年),王氏创设兴业堂银楼,专做鎏金细工,时人评介“雕刻精巧,玲珑雅致不凡焉”。至今其家仍在传承。
不断传承发展的稷山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中华民族传统金银加工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艺精湛,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生动体现了稷山工匠的卓越智慧、精益求精的造物精神和当地民众对吉祥如意、喜庆平安的情感追求,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