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977 |
项目编号:Ⅸ-17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医药 |
所属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 |
保护单位:宁夏伊康回族医药研究所(有限公司) |
陈氏回族医技十法形成于19世纪初,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第一代传人陈进孝(1871—1954年),回族,居住于河南省开封市,年轻时习武练功,掌握了治疗跌打损伤的医技,后又学习“回坊医”“拱北医”等回医技术,并将熏、敷、吹、涂抹等内病外治的回族民间医疗技术加以总结应用,形成陈氏回医技十法,为民众疗伤治病。1935年,陈氏迁徙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金积县巴闸子村(现吴忠市青铜峡市峡口镇巴闸子村),将陈氏回族医技十法应用并推广于宁夏及其周边地区,包括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等地区。
陈氏回族医技十法形成于民间,源于中华医药文化的经络阴阳、气血理论和阿拉伯医药文化的“真一七行”论、“四元三子”学说,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不同的只是采取方法有别而已”的原理。在具体操作时或单用或联用或结合内服偏方、验方,如通关散、备急丸、阿牙剌只方、止红散等。其中,十法分别为熏疗法(有醋熏、药熏、烟熏)、敷疗法、涂抹疗法、拔疗法、挑疗法、点咽滴鼻洗眼疗法、吹疗法、捏疗法、刺疗法、割疗法。
陈氏回族医技十法简单易行,疗效显著,药材普遍,经济实惠,医疗成本低,不易受环境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便于推广;该法是古阿拉伯医学文化与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并吸收民间有效的医疗技法,经陈氏家族代代传承,又从医学理论上得到深化,并将现代声、光、电磁医疗技术融于其中,形成特有的医疗技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和时代特征。
作为回族医药的典型代表,陈氏回族医技十法适合回族群众的生活习俗,具有医疗价值和文化价值,深受当地群众青睐。陈氏创办的医药研究所及医院接诊人次多,宁夏毗邻的陕甘蒙地区群众多慕名而来,对维护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也具有积极意义。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陈堃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回族 |
类别 传统医药 |
项目编号 Ⅸ-17 |
项目名称 回族医药(陈氏回族医技十法)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 |
编号 05-2965 |
姓名 陈卫川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回族 |
类别 传统医药 |
项目编号 Ⅸ-17 |
项目名称 回族医药(陈氏回族医技十法)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Ⅸ-17 |
项目名称 回族医药(张氏回医正骨疗法) |
类型 传统医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 |
编号 Ⅸ-17 |
项目名称 回族医药(回族汤瓶八诊疗法) |
类型 传统医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