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农历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
项目序号:516
项目编号:Ⅹ-68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民俗
所属地区:湖南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花垣县
保护单位:花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苗族赶秋,又叫“苗族赶秋节”,是苗族人民在立秋时节欢庆秋收和青年男女社交的重大传统节日,集中展现了苗族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苗族赶秋起源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周边省市,主要流传于湖南省花垣县,在凤凰县、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以及贵州省松桃县、重庆市秀山县、湖北省来凤县等苗族生活地区均有流传。

苗族赶秋内容涵盖面很广,主要有祭祖、迎宾拦门、八人秋、苗鼓、苗山歌、玩龙、舞狮、边边场以及传统舞蹈、体育竞技等多种内容,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富有苗族文化内涵。

据相关考证,苗族赶秋这一习俗自三苗时期便已存在,至今已有逾五千年历史,至今仍在湘西地区广泛传承,在花垣县保留得较为完好。关于“苗族赶秋”的起源,有两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其一,在洪荒时代,“毒蛇猛兽和魑魅魍魉”时常侵扰苗族先民。在一个立秋之夜,苗族先民与妖魔展开激战并取得胜利,他们将妖魔捉住,剥其皮蒙鼓、削其骨为槌,击鼓起舞以庆祝胜利。此后,苗族先民开始过上如《苗族古歌》中所描述的“人生定位得其所,世间万物都畅生”般安稳的生活,他们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到了金秋时节,稻粟满仓。苗族先民将战胜妖魔且丰收在望的“立秋”视为胜利的标志,年复一年地隆重庆贺,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苗族赶秋”。其二,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苗族青年,为了寻找爱情,在“立秋”这天扎了秋千。最终,他在秋场上遇见了美丽的姑娘乜娘,二人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后来,苗族人民为了缅怀他们,尊称巴贵达惹和乜娘为“秋公、秋婆”。为了纪念他们以及幸福安定的生活,苗族人民每逢“立秋”都会举办“苗族赶秋”活动,以作庆祝。

苗族赶秋已成为传承民族价值观、伦理观,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空间,在增进民族团结与交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经济发展繁荣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05-3005
姓名
吴海深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苗族
类别
民俗
项目编号
Ⅹ-68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花垣县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Ⅹ-68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
类型
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
编号
Ⅹ-68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梅源芒种开犁节)
类型
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
编号
Ⅹ-68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送大暑船)
类型
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
编号
Ⅹ-68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半山立夏习俗)
类型
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
编号
Ⅹ-68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壮族霜降节) 
类型
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
编号
Ⅹ-68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安仁赶分社) 
类型
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安仁县
编号
Ⅹ-68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
类型
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三门县
编号
Ⅹ-68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
类型
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石阡县
编号
Ⅹ-68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班春劝农)
类型
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遂昌县
编号
Ⅹ-68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九华立春祭)
类型
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
编号
Ⅹ-68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
类型
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国农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