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364 |
项目编号:Ⅹ-151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民俗 |
所属地区:江西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会昌县 |
保护单位:会昌县文化馆(会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赣南,作为客家先民中原南迁首站,素有“客家摇篮”之美誉。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源远流长,意义多元。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形成与北方士族南迁紧密相连。随着时间推移,在赣南地区落地生根,遍布各县。其中,会昌县的匾额习俗尤为突出,历史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特色鲜明。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会昌正式置县,自那时起,悬挂匾额的习俗便在此扎根。客家匾额起源于传统祠堂建筑,祠堂内的祖先牌位、堂号以及功名匾、寿匾等,都凝聚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这些匾额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寓意深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赣南客家民俗追根溯源、崇尚文化教育、积极投身社会的文化特质。
在民间宗祠,挂匾有一套严谨且传承至今的程序。首先,有挂匾需求的家庭或个人提出申请,明确表达挂匾意愿与目的;接着通过传统方式择吉日良辰,确保挂匾仪式顺利进行;随后确定匾额的内容、字体、材质等细节,保证其准确传达寓意;挂匾前要游匾,在一定范围内展示游行,吸引更多人知晓和参与;然后举行祭匾仪式,向祖先和神灵表达敬意,祈求保佑与祝福;再揭开覆盖物,正式展示匾额内容;完成挂匾这一关键环节后,举办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分享喜悦。
会昌县的“百匾堂”是展示赣南客家匾额文化的重要窗口,这里展出130多幅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匾额。这些匾额多出自明清时期的名人、朝廷大臣,以及进士(状元、榜眼、探花)、举人,还有历任会昌知县等之手。从内容考释,可大致分为祠宇府第、科举教泽、功德名望、慈贤孝节、福禄寿庆五类。
匾额象征着主人的品格与理想,承载着敦亲睦族、弘扬孝道的使命,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具有启迪后人、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对维护家庭、宗族和地方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许多客家匾额是书法艺术的珍贵载体,还装饰着艺术雕刻,雅俗共赏,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