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包公故事
项目序号:1381
项目编号:Ⅰ-164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民间文学
所属地区:安徽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合肥市
保护单位:合肥市文化馆

包公故事是主要流传于安徽省合肥市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合肥素称“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宋代政治家包拯就出生在这里。因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勤政爱民,包拯被后人尊称为“包公”“包青天”。

自古以来,那些关于包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清廉正直、严惩贪官、不畏权贵、为民申冤、料事如神的传说故事在合肥周边地区世代相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一些经典故事尤以包公家乡肥东县为甚,如《箭杆黄鳝马蹄鳖》《黑鲤香莲藕无丝》等。合肥至今仍保留有多处与包公有关的景点,如包氏宗祠、包家井、包公墓、清风阁等。每个景点都有相应的广为传播的包公故事,如《包家大门朝北开》《廉泉》、香花墩的传说、包河藕无“私”以及“铁面鲫鱼”传说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代代传播、经久不衰,寄托着家乡人民对包拯的崇敬和爱戴。老辈合肥人都熟知“亲为亲、邻为邻,包老爷卫护合肥城”“外甥有理打得舅”“长嫂如母”等俗语,都源自包公传说。一些传说故事还被后人改编为唱本、小说、戏剧。

包公故事有些源自史实,而大多数则是来自人民的艺术创作。人们通过故事人物的夸张重组,将包公人格具体化、形象化。包公故事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元代的杂剧、明代的话本、清代的章回小说,合肥历代的地方史志对此有详尽的记载。近1000年来,在合肥地区流传的有关包公的传说故事主要依靠群体传承和师徒传承方式代代相传,除口头讲述外,也通过说唱、话本、戏曲、评书等形式传播,还散见于各类书刊。20世纪50年代以来,合肥市出版多个版本的《包公故事集》。近年来还编纂有《包公故事》系列进校园读本,不同版本的故事累计达300多个。相关保护单位积极开展宣传展示活动,将包公故事融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各项节庆活动中,促进了该项目的传承和传播。

作为经过艺术加工的清官典型,包公故事是历史、民情的生动写照,蕴含着人民对清明政治和正义的美好愿望。它不断被后人改编为唱本、小说、戏剧,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宝库,对现实生活具有启迪、训诫和借鉴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