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386 |
项目编号:Ⅱ-172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音乐 |
所属地区:上海市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崇明区 |
保护单位:上海市崇明区文化馆 |
崇明山歌是崇明方言地区民歌和民谣的总称,流布在长江口沿江沿海地区的13个区、市,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当地操崇明方崇明山歌是崇明方言地区民歌和民谣的总称,流布在长江口沿江沿海地区的13个区、市,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当地操崇明方言的人口约有400万。崇明山歌的发源地和主要流传地是上海市崇明区和江苏省启东市、海门市。崇明居民主要来自江南吴语地区,也有部分因避战乱迁徙来的北方移民。崇明的母体文化是吴文化,在崇明岛上与外埠文化经过不断磨合形成新的地域文化。
整理在册的崇明山歌有3000多首,曲调60多种,以劳动歌、生活歌、情歌、哭丧歌为多。有优美动听的种棉花纺织歌、高亢嘹亮的捕鱼行船号子、变化自由的稻作荡滩歌、幽默含蓄的情歌、如歌如泣的哭丧歌。其中哭丧歌是一种随丧葬仪式进行的哭唱歌谣,有从停尸、守灵到落葬一整套保存完整、内容丰富的古老哭歌。崇明山歌有即兴山歌和叙事山歌两类,前者随口编成,歌词4至8句不等;后者内容精致,歌词几十句至几百句不等。崇明山歌曲调分为上沙山歌和下沙山歌两类。前者音调缠绵、一字多腔,有开、合、接、拍的变化;后者曲调多样,变化自由。由崇明山歌发展而来的还有崇明山歌剧、山歌叙唱、山歌表演唱、山歌说唱、山歌独唱等。
崇明方言保存了较多的古汉语,具有唐宋时期的中古音声调特征。崇明山歌属五声音阶,部分曲调加清角、变徵、变宫音,旋法特点除级进外,还有四度、五度、小六度、小七度的跳进,羽音在调式中十分特出,具有古音调特征。崇明山歌以《四句头山歌》《对花调》等为基本调,以商、徵、羽3种声腔形成对比,由板腔、小调两种结构组成。板腔类有散板、慢板、中板、清板、流水板、紧板、赋子板、快拉慢唱等,小调类有《巧尼僧调》《牌名调》等十多种。
崇明山歌以群体传承和家族传承方式为主,目前,上海市崇明区陈家镇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站、上海申瀛文化发展服务中心和上海昌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该项目主要的传承团队,常年组织80多名传承人和文艺骨干以演出、讲座、培训等形式,开展崇明山歌的传承和传播活动。
崇明山歌是地方文化的积淀,是构成崇明地域人文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长江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岛上民众垦拓、劳作、生活的过程,反映着一代代崇明人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人文情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语言、民俗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黄晓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音乐 |
项目编号 Ⅱ-172 |
项目名称 崇明山歌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海市崇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