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21 |
项目编号:Ⅳ-167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戏剧 |
所属地区:江西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保护单位:修水县红色基因与文化传承发展中心 |
宁河戏是江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形成于九江市修水县西北部,流行于全丰、上源、港口、小溪、渣津等村镇。修水县位于赣西北幕阜山下修江、汩江、隽水三江源头,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唐宋以来,宁州(即修水县)各地大修祠庙,竞立神会,跳傩报赛,演剧迎送。明初,发源于赣东北的弋阳腔传入宁州,时称“阳戏”,产生了优人扮演的大戏班,时称“香火班”“傩案班”,演唱弋、傩高腔,一人启口,众人帮和,锣鼓助节,唢呐伴奏,俗名“打锣腔”。明代万历年间,昆腔风靡全国。明末清初,安徽的吹、昆西进,赣中的宜黄胡琴腔北上,晚清,又有汉剧、楚剧传来。修水的案堂班艺人兼容并蓄,在上述剧种的影响下,将多种戏曲元素融汇一体,形成了以皮簧为主,兼高、吹、昆、乱弹风格的宁河戏。宁河戏剧目包括弋阳腔、吹腔、西皮、二黄、昆腔和杂腔小调等五大部分,大小共计568种,今存420本。其唱腔音乐有二黄、西皮、石牌吹腔、昆腔、杂腔小调数十种,吹打曲牌136支,锣鼓经16套。宁河戏行当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习称“十顶网子”,另有贴补花脸、贴补生、贴补旦三色。宁河戏创造了特有的弹腔正拉反唱形式,表演技巧包括变脸、滚钉板、踩火砖、飞真刀、过火圈、过刀圈、虎爪霸、吃火等。
自明代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第一个班社小溪三元班建立,至清乾隆年间,修水宁河戏逐渐兴盛,出现了宁州十八班和十三部香火案的繁荣局面。到了近代,作为秋收起义的发祥地,修水宁河戏艺人积极投身苏区演讲团,创作演出了《三打曹家》《活捉张辉瓒》等红色剧目。1991年,修水县文化局成立宁河戏剧目工作室,收集传统剧目抄本220多部、弹腔曲调数十种、过场牌子120多支、脸谱100多个。该项目主要依靠师带徒方式活态传承,修水现今还保存了5个明代班社,常演不衰。宁河戏的保护工作颇受重视,目前,修水设立了5个传习所,并通过开展送戏下乡、进校园等活动,积极推进项目的传承和传播。
宁河戏上承唐宋傩文化,中接昆弋雅俗两腔,广撷湘鄂赣三省乱弹戏曲,对研究中国戏曲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保存至今的大小剧目,具有案头、场上双重的戏曲文学价值;创始于家族祠庙的案堂班,延续了乡村行傩庆典活动,敬神演剧,一庙一班,一族一班,庙在班在,族兴班兴,具有典型的赣西北乡俗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