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89 |
项目编号:Ⅷ-243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河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 |
保护单位:鲁山县文化馆 |
鲁山花瓷烧制技艺是我国较早的窑变釉瓷烧造技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段店、白象店、桃花店及周边郏县、新华区。鲁山县地处伏牛山东麓,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盛产煤、铁、石膏、长石、石英、方解石、玛瑙、马骨石、粘土、黑药等制瓷原料,质高、易开采,为鲁山花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鲁山花瓷烧制技艺使用分相釉技术,烧制出集黑、白、蓝釉于一体的瓷器,改变了唐代瓷器青、白、黑单一釉色的局面,为以后钧瓷和乳浊釉类瓷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鲁山花瓷烧制技艺主要包括以下工序:首先,采用本地陶瓷原料,经过风化、陈腐,制成泥浆,再过滤制备胎料。胎料要选当地产的粘度、耐温度不同的瓷土(软土、中性土、硬土),将其粉碎,放入淘洗池中淘洗、稠化,制成泥块备用。然后,工匠用手工反复用力推、卷、压、揉瓷泥,排除泥料中的空气,以提高泥土密度和可塑性;随后,将揉炼好的泥团放在轮盘上,双手蘸水拉出所需器型的雏形;接着根据坯体的外形和尺寸要求,利用不同的刀具削除坯体的多余部分,定形坯体;之后干坯入窑,经900℃左右烧成素坯。然后分别采用蘸釉法和淋釉法施底釉,斑釉则采用刷、点、甩、浇等方法进行装饰。最后以煤、柴为燃料,用1270—1300℃高温氧化气氛烧制18小时左右,通过低温、紧火、高温、净火和冷却五个环节烧熟,最终制成色彩绚丽、富于变化的鲁山花瓷成品。
据明代《河南一统志》、清代《陶说》以及《中国陶瓷》等史料记载,鲁山花瓷烧制技艺在唐初始创,唐中期生产规模扩大,生产黑釉类瓷、白地黑花瓷、三彩等多种陶瓷。宋金时期发展至鼎盛,原料选取及烧制工艺、产品质量都较前代有了很大提高,造型更加精巧,品种也日益丰富,成为当时北方的制瓷中心。此后,民间仍在持续烧造。目前,鲁山花瓷烧制技艺有清晰记载的传承谱系已至6代,主要采用师带徒的方式传承,并依托高校专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不断拓宽传承渠道,加大后继人才培养力度。
鲁山花瓷是我国早期高温窑变釉瓷的重要代表之一,早在唐代就采用了液-液分相釉的新技术,为黑釉瓷系的美化装饰开辟了新境界,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历代陶瓷工匠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鲁山民俗文化的生动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梅国建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243 |
项目名称 鲁山窑烧制技艺(鲁山花瓷烧制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