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90 |
项目编号:Ⅷ-244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北京市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东城区 |
保护单位:北京吴中凤蒙镶艺术品有限公司
|
蒙镶是在金、银器物上镶嵌珍珠、珊瑚、青金、松石等各类天然宝石,带有蒙藏艺术风格的传统特种金属工艺,在我国主要流布于北京及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地区。北京是辽、金、元、明、清数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传于北京地区的蒙镶技艺,具有鲜明的皇家工艺特征。清末造办处的艺人和民间行业艺人主要集中在东城,蒙镶技艺的艺人也主要分布在安定门内外、外馆东街、五道营、雍和宫、东直门大街等地。一些行业艺人的后代因各种原因回到原籍,该项技艺也因此辐射至外埠。
北京蒙镶工艺以铸板、槌胎、錾雕、火焊为主,以镶嵌玉石和花地鎏金、做旧及部分冷花丝工艺为辅,有打胎、錾雕、攒活、焊活、抛光、鎏金、做旧、镶宝石等十几道工序。其工艺特点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进行造型錾刻,犹如绘画中的工笔在金属板上展现。工匠使用的均为传统工具,包括马鞍子、各种撬棍、铁锤、各类錾子等,有数百种之多。较为常见的北京蒙镶作品有佛像雕塑,佛前法器皿,皇家礼仪用品、日用品,以及后来的蒙镶金镶玉等。这些作品造型敦厚豪放,纹样以吉祥图案为主,錾刻花纹密布全器,并镶嵌天然宝石,造像与中原汉族传统金属工艺品有明显区别,錾刻精细复杂,造型借鉴青铜器,并与玉石文化相结合,特色鲜明。
北京蒙镶技艺盛行于明清两代。清朝政府自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起在北京、承德等地区修建了一些大型的喇嘛寺庙,为北京蒙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生存土壤,使蒙镶工艺真正成为了蒙藏金属工艺与汉族金属工艺相结合的皇家工艺并发展至巅峰。清中后期该技艺逐渐传入民间。在传承过程中,先后有河北、山西等地区的学徒从艺,技艺流传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北京地区有清晰记载的传承谱系已发展至4代,传承人积极致力于相关资料和实物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努力培养年轻人,并通过多种宣传手段促进项目的传播。
北京蒙镶技艺是中国多民族团结、融合、共同发展进步的产物,是民族艺术和宫廷艺术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宗教艺术、金属制作工艺、风俗习惯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保护传承好这一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吴中凤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244 |
项目名称 北京蒙镶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市东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