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95 |
项目编号:Ⅷ-249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云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 |
保护单位:西盟佤族自治县文化馆 |
佤族织锦技艺是佤族民众世代相传的传统纺织技艺,在我国主要流布于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以翁嘎科镇、新厂镇、岳宋乡等最具代表性。除西盟外,在云南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地也有分布。佤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棉花的民族之一,“耕山力穑,颇知纺织”,为织锦技艺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佤族织锦佤语称“待”,所用的纺线原料以棉、麻为主。棉是草棉、白棉、黑棉和红棉,麻主要为苎麻和野生火麻。佤族织锦色彩丰富,所用染料由天然植物或矿物熬水制成。佤族织锦技艺使用的工具是一套竹木制的腰机,是世界上最古老、构造最简单的织机之一。织造时,织工席地而坐,依靠两脚的位置及腰脊来控制经丝的张力。佤族织锦一般要经过捻线、搓线、绕线、排线、挑花、织布等工序,完成织锦的全部过程。织一匹布大约需要20天至一个月,如果是双面织锦,花费的时间更长。织出的布匹坚固耐用,主要应用于服饰、挎包、被套、床单、饰件、幕帐等日常用品。佤族织锦的图案可分条纹和条纹几何纹相间两大类。条纹中以十字纹居多,几何纹则多为菱形纹,反映了佤族万物有灵的理念,如波形纹源于对火的崇拜,十字纹代表佤族人民对太阳和星星的崇拜,牛头纹代表佤族对牛的崇拜等。佤族织锦在色彩的运用上较为讲究,以黑色和红色为基本色调,黄、绿、白、蓝相间,以粉红、粉紫、棕色为辅助色,有深浅颜色的相互变化。
佤族织锦有着悠久的历史,晋代《华阳国志》和《新唐记》都有记载。该项技艺一直在乡间村寨以家庭和师徒传承方式世代传续。目前,该项目有清晰记载的传承谱系已有3代,每代从事织锦传承工作的时间均在30年以上。
佤族织锦技艺以图案的方式记录了佤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及民风民俗,承载着佤族的文化记忆,鲜活地反映了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地域文化特色。随着西盟旅游业的发展,佤族织锦技艺在带动就业增收、形成文化品牌效应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娜汉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
民族 佤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249 |
项目名称 佤族织锦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