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500 |
项目编号:Ⅷ-254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河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
保护单位:郏县文化馆 |
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是我国传统金镶玉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姚庄回族乡。郏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陶土、梅花玉和打磨用的木贼草等资源丰富。姚庄乡坐落于郏县东南部,大部分居民为回族,运粮河、洛卞宛古道和万里茶道穿境而过,茶馆、金货铺、陶瓷店生意兴隆,民间有使用金银、玉石佩饰和陶瓷用具的习俗。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物产,为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的孕育、发展创造了优厚的条件。
早期的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主要是在破损的锅、碗、盘、盆等生活用品上用线、铜、铁、锡丝片加以固镶的技艺,之后逐渐发展为以玉石、钧瓷、汝瓷、紫砂为坯,以金、银、铜、锡为饰品原料,根据器型、色调及顾客要求制作成成品。其工序有选料、熔炼、精雕、镶嵌等几十道,碎物复原、掩瑕装饰为其核心技艺,使用的工具主要有模具、熔炉、锉刀、冲子、锤子、剪刀、钻子、烙铁等。郏县金镶玉制品图案构思巧妙,兼具回汉特色,内涵丰富,约有百余种,以福禄寿禧、龙凤呈祥等内容居多,以弘扬传统、赞美当今、祈福未来为主,长期用于家庭日用品,及婚嫁、百日、寿诞等民俗礼仪之中,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除了河南省内,郏县金镶玉制品还销往湖北、福建、台湾、香港等地及一些海外国家。
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相传始于明代,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代传承人为清代乾隆末年学习技艺的回族人李守仁。此后,该技艺主要在姚庄乡毛郎庙村李氏家族世代传承,至今已有6代,并逐步发展到周边地区。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该项目从“不传女不传外姓”的家族传承,拓展为师徒和群体传承,特别是近年来举办的技艺培训班,采用口传心授、现场示范、熟背要领、描绘图样、磨具雕刻实践等方式,加大了后继人才培养力度。目前,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有从业人员100多人,相关调查、建档、传承和传播活动有序开展。
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是在多民族共居的历史过程中融合、创造、传承、发展的一项传统技艺,承载着民族情感与记忆,见证了万里茶道的盛衰和多民族和谐共处交流融合的历史。其原料环保考究,工艺繁杂,品种多样,所呈现的图案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也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