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525 |
项目编号:Ⅷ-279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贵州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 |
保护单位:凯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是黔东南苗族民众世代传承的传统烹调技艺,核心分布区域为凯里、雷山、台江、剑河等地,辐射至黔东南州16个县市。凯里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苗岭东北麓,清水江上游,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土壤肥沃,植被长势优良,动植物资源丰富。得益于黔东南各地传统的稻鱼生态系统,辅以本地所产的各种植物香料,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在这里世代相传,闻名遐迩。
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各族人民都喜爱用酸汤烹制各种美食,尤以凯里酸汤鱼最具特色。其汤质清亮、色泽亮丽,鱼肉质细嫩、酸鲜可口、爽口开胃,是黔东南地区酸汤美食的代表。凯里酸汤鱼的烹调方式为火锅,由酸汤调制、鱼处理、调料配制、煮制四部分组成。酸汤包括白酸汤和红酸汤。白酸汤是用糯米熬制的米汤,冷却后倒入用稻草烧制过的坛子中,加入老酸汤,置放在30—35℃的灶台上或火塘边,经过5—6天自然发酵,形成汤色清亮、气味清香、醇酸回甜且含稻香的汤汁。红酸汤是以新鲜番茄、红辣椒为原料,经洗净、切碎等处理后,加入辅料,放入坛中,拌匀密封,经5—6个月的自然发酵,取出磨浆再发酵半月即成,汤色鲜红、气味清香、滋味醇酸微辣,食用时可根据需求用西红柿和辣椒进行配制。
酸汤是当地各族人民为求生存,以酸代盐,以酸汤和酸菜为调味品的生活写照,几乎家家有酸汤坛,人人会做酸汤鱼。姑娘出嫁前要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会制作酸汤和酸汤鱼。当地许多农村妇女都是制作酸汤鱼的能手。黔东南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使该项目得到快速传播。酸汤鱼成为了贵州传统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以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饮食,是该地区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友好相处的生动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该技艺在传承发扬中形成产业并不断延伸,在助力就业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吴笃琴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
民族 苗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279 |
项目名称 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