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531 |
项目编号:Ⅷ-285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西藏自治区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那曲市 |
保护单位:西藏那曲巴青县文化和旅游局 |
巴青(藏语意为“大牛毛帐篷“)牛毛帐篷编制技艺是流传于藏北地区的传统营造技艺。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巴青县拉西镇、雅安镇、杂色镇等10个乡镇是该项目的集中传承区域。巴青位于那曲市东北部,属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北部地形平坦开阔,是重要的牧业基地。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方式促成了牛毛帐篷编制技艺的产生和发展,巴青县也因此而得名。
巴青牛毛帐篷通常采用被称为“日雅”的粗氆氇缝制而成。帐篷的大小根据经济条件和家庭人口状况而定,一般缝制一顶帐篷需“日雅”二三十幅,有的需要四五十幅,帐篷越大,需要的“日雅”数量越多。制作“日雅”是一件费时又费力的活儿,整个过程要经过剪毛、梳毛、捻线、卷线、铺线、编织6道工序。巴青牛毛帐篷由篷顶、四壁、横杆、撑杆、橛子等部分构成。搭建时,将帐篷顶部四角的琼塔(拉绳)拉向远处,系于钉好的木橛上。琼塔一般是结实的牛毛绳或牛皮绳,绳长七八米、十几米不等,常为8根。然后在帐篷中架一根木杆做横梁顶住棚顶,再用立柱支撑横梁两端,接着调整四周拉绳的松紧将帐篷固定,最后用橛子钉住帐篷四壁底部的小绳扣,使帐篷四壁绷紧固定。巴青牛毛帐篷具有热胀冷缩、冬暖夏凉、便于驮运、耐晒耐腐、防雨水等特点,是藏北牧民流动的家。
藏北牧区的帐篷主要分“黑帐”(牛毛帐篷)、“白帐”(羊毛帐篷)、“花帐”(厚布帐篷)和“布帐篷”等类别,其中“黑帐”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相传巴青县最早的黑帐篷由霍尔部落第九代首领衮秋加于1650年搭建,称之为“赤堆东雄”,意为“聚千容万”,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目前,该技艺的传承群体遍及巴青县北部6个乡镇,传承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建立传习和展览基地,定期举办传统牛毛帐篷搭建活动等,有力地推动了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牛毛帐篷编织技艺流程复杂、历史悠久,是牧民择草而牧、逐水落帐的游牧生活方式的反映,也是研究西藏政治、经济、历史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是藏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生动见证。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对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Ⅷ-285 |
项目名称 传统帐篷编制技艺(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