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
项目序号:1541
项目编号:Ⅹ-167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民俗
所属地区:云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宁蒗彝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拈达则”封山仪式是普米族在一年一度的节祭里检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强调社会规范及个人行为准则的重要民俗活动。“拈”为恒久,“达”为平安,“则”为栽种,即栽下永远平安和谐之树。活动于每年三月举行,历时3天。流传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

拈达则传承非常古老遥远,从《拈达则经》、民间祭祀词、古歌、民间故事、绘画及拈达则遗迹中可以得到佐证。相传普米族从青海、甘肃往四川、云南迁徙,沿途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普米人认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都要保护自然,万物才能得以生存;保护好自然万物,人类才能得以繁衍,这是拈达则习俗形成的原因。保护森林、珍惜万物生命,逐渐成为全族的主流意识。拈达则封山仪式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也渐趋统一规范,各区域普米族群众参与,成为全体普米族人的共同文化习俗。

拈达则的重要仪式有:竖拈达树、烧天香、祭龙神、制作面偶、诵念拈达经、褪口舌、药汤祛病、赎债种树、放生等。该仪式活动依照传统仪轨,由具有影响力的民间人士组织,以韩规(普米文化的传承者,民间祭司)和释毕(韩规的助手,擅长口授经,又是民俗活动的不同仪轨的具体组织人)主持、群众按户凑份子的方式进行。仪式包含两重意义:一是为村寨祈福,二是启动一年里封山禁伐期。韩规布置祭坛,举行恭请诸神护佑仪式,人们则在拈达山上竖立拈达树,树台13层,代表宇宙的13重天;张挂73张木牌画,内容是代表着掌管天、云、风、山、龙、雪神像。仪式中,韩规诵念经文,赞颂自然神灵,驱除邪念和病因,然后在现场煮一锅草药汤,淋洒在众人身上,用以祛病,并警示人们,天下的灾难皆与人类活动有关,因而要善待山、水、林、崖。最后向山神举行种树、放生等救赎仪式,为平时的砍伐和狩猎赎还罪孽。封山持续至农历八月十五,除了放牧、采集荆棘树枝外,封山期严禁砍伐成材木以及狩猎,若有违背则会招至噩梦、生疮、瘟疫等噩运。旧时还有挂枪束弓烧绳套之俗。这些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经拈达则仪式而神圣化,任何人都有权劝阻违规行为。

普米族拈达则的实践主体是韩规和释毕,以及当地普米族群众,也有其他民族群众参与。拈达则表达了普米人对大自然、对祖先的敬畏,祈求在自然神、祖先的护佑下,人们获得幸福平安。仪式中韩规念诵的传统的《拈达则经》分9类共120种,内容阐述人与大自然的深层次关系,目的是保护山水、森林、鸟兽、百草、岩崖、洞潭水源,进而保护众人的平安幸福。普米族拈达则的举办时间、地点较为固定统一,仪式以自然诸神的名义规范和约束凡人的行为、思想,已形成普米族文化的集体记忆,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这一民俗活动内涵丰富,当地民间流传着许多以拈达则为主题的神话传说、民歌、谚语、格言、故事、民间舞蹈;普米族民间艺术家也贡献了拈达树、文物、实物、雕塑、韩规画、面偶等艺术精品。

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约束着普米族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些乡规民约是普米族祖先留存给后世珍贵的生存智慧,体现着普米族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环境伦理观念,对于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