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543 |
项目编号:Ⅹ-169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民俗 |
所属地区:河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 |
保护单位:鹿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老子祭典是流传在河南省鹿邑县,祭拜伟大思想家老子的盛大民俗活动。每逢老子生日,祭拜人数常达五十万之多,规模盛大,内涵丰富,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其影响辐射至豫、皖、鲁、苏及东南亚。
据《后汉书•桓帝本纪》记载,“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之后,历代祭拜老子活动便绵延不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先后到鹿邑祭拜老子,尤以唐宋规模最大。同时民间祭拜老子的活动也越来越兴盛,冶炼、陶瓷等行业都把老子作为崇拜信奉对象。民间祭拜老子在鹿邑县代代相传,至今当地老百姓还有家家供奉“老君爷”的习俗。修建于汉代的鹿邑太清宫(老子出生地)、老君台(相传是老子讲学处,又称升仙台)一直是老子祭典的重要场所,2001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子祭典分为民众祭、行业祭、宗亲祭、公祭等。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开始,持续到三月十五日结束。规模最大的祭典是农历二月十五日的公祭,由民众推举的李姓会首主持,包括乐、舞、歌、礼四种形式,仪程有鸣炮奏乐、敬献花篮、上香奠酒、恭读祭文、行施拜礼、歌舞献祭。祭典还伴随有多种民间社火活动,包括旱船、高跷、担经挑、打铁舞、老子养生拳、舞龙、舞狮、诵读《道德经》等。社区民众在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日及三、六、九吉日以及重大节日也祭拜老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乔迁、升学、出行等,也有祭拜老子的习俗,自发地传承老子传说、故事、谚语等,并重点培养李姓祭拜仪式的传承人群。近年来,鹿邑县陆续修缮了太清宫、老君台等老子祭典重要文化场所,并对历史碑刻、族谱、典籍、器物进行了收集、归档、保存和保护。
老子祭典是继承与弘扬老子文化及老子思想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是当地民众的精神寄托和民间信仰,是老子故里鹿邑社区文化、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李氏后裔缅怀先祖的重要形式。
祭典期间,民间艺术咸集,艺术与仪式融合。祭典仪式中人们高度概括圣哲思想,讴歌圣德智慧,赞美圣贤道德;仪式伴随着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民众的真挚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通过老子祭典活动,人们抒发对先哲的纪念、缅怀、崇敬之情,以历代既定的祭典方式,延续民族史脉与文脉,使人们在庄严、肃穆中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彰显出其历史价值。人们通过活动的组织宣传,增进相互了解,民众之间、各个组织之间协商沟通,成为当地民众增强团结、促进认同的平台,彰显了活动的社会价值。老子祭典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祭典活动,老子“尊道贵德”“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