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3 |
项目编号:Ⅰ-13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民间文学 |
所属地区:甘肃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岷县 |
保护单位:岷县文化馆 |
岷县宝卷是流传于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岷县宝卷的宣唱活动主要分布在岷县广大城乡及原明代岷州卫所辖的漳县、临潭、卓尼、宕昌、舟曲、渭源、康乐、和政等地。岷县地处秦岭西端与昆仑山东端交汇处,是多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融合地带。
流传于岷县的宝卷有300多种3000多部,流行的有《泰山娘娘宝卷》《菩萨宝卷》《目连宝卷》《报恩宝卷》《仙姑宝卷》《十王宝卷》《伏魔宝卷》《城隍宝卷》等40多种。调查登记绝大多数为手抄本,蓝本多来自明代。岷县宝卷说唱的基本形式是散韵结合,讲究平仄押韵,配以不同曲式,宣唱时均需经长领唱。全县每个宝卷流传村都有经长2至3人,每到农闲和春节各村宣唱宝卷之声此起彼伏。常用的演唱曲调除《挂金锁》《打莲花》外,还有《清江引》《皂罗袍》《寄生草》《一封书》《红罗怨》《上小楼》《耍孩儿》《红绣鞋》等120多种调式。
岷县宝卷主要版本为手抄本,其次是木刻印刷本、石刻印刷本,分为宝卷、经、忏、品、佛词、神咒、科仪等。从教义角度分析,宝卷包含佛教、道教、儒家、民间信仰、传统家训等。从养生角度分析,包含养心与养身两方面内容。从音乐角度分析,包含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俚曲音乐等。岷县宝卷宣卷有两种场所,一是家庭宣卷,二是村庙宣卷。
明代初期,陕西省宝鸡一带居民迁移到岷洮,带来了各种民间宝卷。清代早期,岷县宝卷刻印和抄写极其兴盛。清代中后期,全国各种民间信仰组织汇集岷县,带来了各自教派的宝卷经书。岷县宝卷在岷县大地上传播了数百年,虽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损失了部分珍贵的宝卷版本,但在群众中已有一定的基础,加之党和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宝卷的宣唱逐步恢复。目前,该项目有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2人,县级传承人6人,专职从事项目保护工作的人员10人,业余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研究工作者30余人。
岷县宝卷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是中国民间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民间文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音乐学等诸多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文献价值。传承和发扬岷县宝卷对有助于和谐社会发挥的积极作用。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裴陆平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民间文学 |
项目编号 Ⅰ-13 |
项目名称 宝卷(岷县宝卷)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