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565 |
项目编号:Ⅰ-78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民间文学 |
所属地区:云南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
保护单位: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 |
纳西族童谣以纳西母语为载体,是运用语言的自然节奏和韵律表现儿童思想情趣的歌谣,流传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西南横断山区、三江并流及雅砻江流域的纳西族居住地区,集中分布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现今居住于丽江一带的纳西族,是古代西北河湟地区南迁羌人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的族群。东晋时期《华阳国志》对金沙江、雅砻江流域的记载中,就已出现摩沙、麽些等纳西族古族称,而其语言和童谣的产生应更为久远。纳西族童谣随着族群的演进、语言的发展,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不断创作、传播、演化、发展。现存童谣《阿得波建新城》是描绘600年前阿得波建设丽江古城的作品;《雪山高又高》等童谣在传承人和顺林家族中已传承5代,历史悠久。
纳西族童谣现存460多首,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有摇篮曲、游戏歌、问答歌、字头歌、放牧歌等11个种类,句无定言、段无定句、歌无定韵的民歌体特征较为显著。纳西族童谣在充分发挥纳西语特点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意蕴的交流、词语的对仗、语句的节奏和语音的和谐,句数、句式、韵律、衬音、往复等,都以服务童谣本身的韵味和内容为核心。
传统纳西族童谣的传承以祖传孙、母传女、玩伴相传、邻里相传为主。社会的发展,带来生活环境、语言环境以及交流方式的巨变,传统文化生存的土壤已发生改变。30多年来,当地文化、教育部门及相关工作者共同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出纳西族童谣保护传承与母语教学、音乐教育、节日比赛等相结合的模式,已初步形成正规教育与传统民间传承协同共济的传承环境。
纳西族童谣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方言俚语、典故传说、天文地理、气候物产等诸多内容。它富于想象,语言诙谐,充满童趣,集民族性、地方性、艺术性、趣味性、哲理性、实用性于一体,是语言文学、音乐美术、体育游艺、礼仪习俗等互通共融的形象表达,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