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639 |
项目编号:Ⅲ-42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云南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 |
保护单位:昭通市昭阳区文化馆 |
四筒鼓舞俗称“四筒鼓”,是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主要分布在昭通市昭阳区的土城、乐居、洒渔、苏甲4个乡镇。《昭通志稿》记载:“四筒鼓,形长,削木为之,两头蒙以皮,乡人丧礼用之,以为跳舞。”据考证,昭通四筒鼓舞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四筒鼓分为座堂鼓、后家鼓、亲家鼓和家祭鼓4种类型。历史上主要出现在祭祀场合,现代演变为节庆场合的表演实践。四筒鼓舞有80多个套路,每个鼓队一般能跳二三十个套路,舞蹈形式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等。四筒鼓舞的出场和其他民间群体性舞蹈不同,是逆时针方向。它的基本动作为“横移步”,即先以“马步”为准备姿态,身稍前俯,鼓置于左腿前侧,左手卡住鼓绳,同时压住鼓帮,形成举手投足一顺边的人体曲美线条和动作特征。四筒鼓舞的特殊技巧有“脚勾脚”“脚踩脚”“蛤蟆晒肚”“喜鹊登枝”“老虎抱蛋”“老鹰叼小鸡”“猴子捞月亮”“新人上轿”等,伴奏乐器主要有大鼓、小扁鼓、锣、钵、哨子等。四筒鼓舞以击鼓、跳鼓贯穿全程,节奏为2/4拍,铿锵有力,动作刚劲豪放,体现出高原山地民族的气质特征。舞者手脚同边。山区和坝区的舞蹈韵律因舞者重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特点。山区的“矮桩”动作沉稳,粗犷有力,重心向下;坝区的“高桩”动作平缓,吸收了花灯、腰鼓的一些舞步,重心稍高,轻松洒脱。
四筒鼓舞在昭通市昭阳区传承面较广,主要以师徒传承为主。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大致有四筒鼓舞民间艺人200多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举办培训班、参加展演等方式,积极推动项目的传承传播工作。目前昭通有鼓队300多个,表演者1000余人。
四筒鼓舞与昭通的民居生活和岁时节令习俗息息相关,带有狩猎文化、农耕文化相融合的特征,既能表达民居生活的欢庆、祈福之情,又能起到健身娱乐的效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作用。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彝族花鼓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辽西太平鼓)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葫芦岛市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林省吉林市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稷山高台花鼓)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稷山县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万荣花鼓)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万荣县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土沃老花鼓)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沁水县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凉州攻鼓子)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武威市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武山旋鼓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武山县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横山老腰鼓)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横山县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宜川胸鼓)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宜川县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柳林花鼓)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冠县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八卦鼓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栖霞市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陈官短穗花鼓)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广饶县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花鞭鼓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商河县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大奏鼓)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温岭市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平定武迓鼓)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平定县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隆尧招子鼓)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隆尧县 |
编号 Ⅲ-42 |
项目名称 鼓舞(花钹大鼓)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市昌平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