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碗碗腔(渭南碗碗腔)
项目序号:193
项目编号:Ⅳ-49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陕西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
保护单位:渭南市临渭区文化馆

碗碗腔,是陕西省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小铜碗,故名“陕西碗碗腔”,主要流传于陕西渭南和西安、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在临近的山西孝义,河南灵宝、陕县、卢氏,甘肃兰州也有流传。碗碗腔在陕西分东、西、南、北四路,陕西东府即今渭南市临渭区和大荔县的碗碗腔被称为“东路碗碗腔”,较有代表性。

渭南碗碗腔属于板腔变化体,主要板式有慢板、东路板、慢紧板、紧板、飞板、二八板等,特色唱腔有彩腔和叠腔等十多种。它主要以月琴、碗碗领奏,板胡、硬弦(二股弦)相伴,强调柔弦、滑弦,三大件(月琴、板胡、硬弦)的配合要严谨和谐,音乐风格细腻、婉转、缠绵,民间有“一清(曲子)二簧(汉调二簧)三秦腔,细腻不过碗碗腔”的美誉。渭南碗碗腔善于利用生、旦、净、丑各个行当,表现剧中不同人物喜怒哀乐的复杂感情。小生、小旦、青衣真假声并用,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老生、须生、老旦、丑角全用真声;花脸用净音。音阶分苦音七声音阶和欢音七声音阶两种。唱腔主要为徵调式。陕西剧目工作室挖掘抄录的碗碗腔传统剧本有909个,仅东路就有461个。传统代表剧目有《火焰驹》《二度梅》《金碗钗》《兵火缘》《杜十娘》等,新编历史剧有《女巡按》《杨贵妃》等,大型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红色娘子军》等。《春秋配》在1911年被梅兰芳先生移植为京剧,《万福莲》被戏剧家田汉改编为京剧《谢瑶环》,均历演不衰。

据《陕西省文化艺术志》记载,碗碗腔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早期主要用于皮影戏演出。清末民初,东路有碗碗腔艺人不下百名。20世纪50年代,由真人代替影人,仍用碗碗腔演唱,成为陕西民众喜闻乐见的剧种。渭南碗碗腔主要依托专业和业余班社的演出实践以师徒方式传承,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有业余团队,城区各社区常年有排练演出,存续状态较好。

渭南碗碗腔源远流长,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当地红白喜事、庙会、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剧作家、戏曲音乐家、表演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写意、抒情的传神审美观,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Ⅳ-49
项目名称
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曲沃县
编号
Ⅳ-49
项目名称
碗碗腔(孝义碗碗腔)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孝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