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209 |
项目编号:Ⅳ-65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戏剧 |
所属地区:江西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吉安市 |
保护单位:吉安市采茶歌舞剧院 |
吉安采茶戏是主要流传于江西省吉安市的传统地方剧种,又名“花鼓班”(一名“花鼓灯”)“三脚班”,起源于明初,形成于清末。吉安旧称“庐陵”,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罗霄山脉中段,自古人杰地灵,从唐宋至明清,有进士3007人,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解缙等历史名人均诞生于此。
吉安采茶戏由吉安的花鼓灯与三脚班合流而成,同时借鉴、吸收了湘剧、京剧以及新余花鼓班的剧目、曲调和表演等。唱腔曲调主要是花鼓采茶调和川调。往往据戏定名,一戏一曲,有曲调110余种、曲牌50余种,曲调丰富,大概分为半班类、三脚班类、南北词类和小调类。吉安采茶戏将吉安方言与采茶戏音乐相融合,唱法真假嗓结合,有的粗犷朴实,有的清新活泼,有的哀怨动人,保留了江西吉安的唱腔、曲调、板腔,并在不断借鉴、融合中创新性发展。其表演有“七紧”“八宽”“九轻松”之说,有代表性的如矮子步,双膝下蹲,前脚落地,足跟悬空,臀和肩部摆动;拐子步,驼背、曲足、瘫手(左手)、歪嘴,行走一拐一拐,丑态可掬;裙子功,臀部有节奏后掀带动腰间裙子掀动;扇子功,丑、旦用折扇耍出各种花样;还有绝技表演,如二指禅、顶烛灯耍拳等。吉安采茶戏剧目繁多,主要有单台戏、三脚班戏、半班戏、移植改编的传统戏等300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了优秀剧目100多个,如《打鸟》《补背褡》《远山》《乡里法官》等。
吉安采茶戏剧目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主要反映农村的劳动生产、生活情趣、男女恋情等,自形成以来,经演不衰,传承至今,有确切记载的传承谱系已至6代。目前该项目有民间采茶戏班250余个,市、县专业采茶剧团11个,每年送戏下乡演出1800多场次,观众近60万人次。
吉安采茶戏是吉安民间艺人几百年来传承发展、融合创新的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中华美德,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实现地方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Ⅳ-65 |
项目名称 采茶戏(粤北采茶戏) |
类型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东省韶关市 |
编号 Ⅳ-65 |
项目名称 采茶戏(抚州采茶戏) |
类型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
编号 Ⅳ-65 |
项目名称 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
类型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高安市 |
编号 Ⅳ-65 |
项目名称 采茶戏 |
类型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阳新县 |
编号 Ⅳ-65 |
项目名称 采茶戏(桂南采茶戏) |
类型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
编号 Ⅳ-65 |
项目名称 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
类型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