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秧歌戏(沁源秧歌)
项目序号:214
项目编号:Ⅳ-70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山西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
保护单位:沁源县文化馆

沁源秧歌是在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民歌小调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传统地方剧种,分布于以沁源县为中心的晋南、晋中、晋东南地区。沁源,因沁河发源地而得名,位于太岳山巅,属长治市管辖。

沁源秧歌以当地方言语音为标准曲韵,曲调各有专名。每一曲牌的唱法、字数、句法等都有基本定式,一般曲调为四句格式,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不论哪个曲调,都可倚音填词。其调式宫、商、角、徵、羽五调俱全,以宫、徵调式为主。它的旋律变化多样,有的高昂、豪放,有的优美、悠扬,有的活泼、诙谐,有的缠绵、婉转,可以游刃有余地表达不同人物的情感。它的唱词合辙押韵,结构形式为五言、七言、十字腔、长短句不等,章法、句法、节奏、韵律上都各具特点。它的台词以沁源方言为主,唱词或道白多是随口而出,自然流畅,生动亲切,通俗易懂,活泼俏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沁源民歌的曲牌,现搜集到160多种,适合戏曲选用的不下几十种。有的是一曲一剧,有的是数曲联套一剧。其音乐曲韵以当地方言为标准,与唱词相得益彰。

沁源秧歌发端于何时已难以考究。明清地方志中有“沁地君子咏歌风雅”“陶唐氏之遗韵犹有存焉”等记载。在唐代沁源民歌已兴盛,有词有曲,可唱可和。明清时期,逐渐将反映两个人物以上关系的叙事歌,由一人演唱演化为二人或三人代言体的小演唱,并加进了一些简单的小道具与服装,过渡为小戏曲。到了清代,歌、曲、戏同名的现象被改变,形成一曲一戏或数曲联套一戏,如《西厢传》《收草帽》等,一般为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或二人表演的“对子戏”,亦称“二人台”。演员从民歌小调的广场执扇演唱,走上了戏曲舞台的耍扇表演。清代以来,沁源的大部分村镇都有秧歌班社。每到农闲就集结排练,春节开始表演,民间称“闹秧歌”,一直到二月二。现沁源秧歌主要依托演出实践群体传承,有确切记载的传承谱系已至5代。目前以演出现代戏为主,兼演中小型半古装戏。曾演出传统剧目42个,移植剧目32个,创作剧目36个。沁源现有专业剧团1个,几乎村村有秧歌队,经常活动的有60多个。

沁源秧歌历史悠久、生动活泼、易记易传,是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众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民风民情和审美情趣,群众基础广泛,地方风味浓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Ⅳ-70
项目名称
秧歌戏(泽州秧歌)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泽州县
编号
Ⅳ-70
项目名称
秧歌戏(祁太秧歌)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祁县
编号
Ⅳ-70
项目名称
秧歌戏(祁太秧歌)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太谷县
编号
Ⅳ-70
项目名称
秧歌戏(襄武秧歌)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武乡县
编号
Ⅳ-70
项目名称
秧歌戏(壶关秧歌)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壶关县
编号
Ⅳ-70
项目名称
秧歌戏(襄武秧歌)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襄垣县
编号
Ⅳ-70
项目名称
秧歌戏(蔚县秧歌)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蔚县
编号
Ⅳ-70
项目名称
秧歌戏(繁峙秧歌戏)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繁峙县
编号
Ⅳ-70
项目名称
秧歌戏(朔州秧歌戏)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朔州市
编号
Ⅳ-70
项目名称
秧歌戏(定州秧歌戏)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定州市
编号
Ⅳ-70
项目名称
秧歌戏(隆尧秧歌戏)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隆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