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838 |
项目编号:Ⅶ-62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美术 |
所属地区:辽宁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锦州市 |
保护单位:锦州市凌河区体育旅游服务中心 |
锦州锡雕,是主要流传于辽宁省锦州市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凌河区为其核心传承区域。
在历史上,锡是仅次于金、银、铜的第四种贵重金属,具有“亮如银、明如镜”的特点,所雕刻的作品一般为御用或官用。中国传统锡雕历史悠久,从河南殷墟出土锡块、锡器推断,锡雕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明清时期开始在民间盛行。流传于辽西锦州地区的传统锡雕,是由杨氏一族传入的。据《杨氏谱书》记载,杨氏祖籍云南,后曾迁居河南开封、北京等地。随着朝代更迭家族凋敝,杨氏各支四散民间,自谋生路。清代同治年间,杨景玉在虞衡清吏司(工部下设四司之一)谋得一职,专门从事宫廷锡器雕刻,他也因此成为杨氏传统锡雕的第一代传人。此后,其后人又辗转来到东北,定居锦州,至此锡雕技艺得以在辽西地区落地生根。
锦州锡雕必须采用云南产99.90%以上的纯白锡,再加入0.02%的铜,在不影响延展性的同时,增强锡器的强度。它的工艺流程较为复杂,精准把握每一道工序是成功的关键。其主要工序包括点铜、铸板、制图、板金下料、刨制、焊接、鏨胶、雕刻、除胶、镶嵌、打磨等。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发展,现在的锦州锡雕传承人除承袭了锻、錾、塑、雕、焊、镶嵌、刨制等传统工艺外,还熟练掌握陷地浮雕、堆焊雕、线雕、浮雕以及瓷器紫砂锡补、补上雕、锡挂铜等多材质焊接组合技法,并钻研恢复出失传百年的“锡包玉”等传统技艺,摸索形成了独特的“錾刻锡器”工艺,使作品造型更加立体、简约玲珑、收放自然、比例协调。代表作品有《永乐大钟》《荷》《奥运宝鼎》《狩猎纹花熏》《佛光普照》等。锦州锡雕历史上以家族传承为主、师徒传承为辅,有历史记载的传承谱系已至5代。
作为“锦州双绝”之一,锦州锡雕综合了南派锡雕细腻精致和北方锡雕古朴自然的特点,是传统锡雕艺术和锦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智慧的结晶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传承过程折射出华夏文明的历史脉络,是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的不懈追求,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