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戏曲盔头制作技艺)
项目序号:432
项目编号:Ⅷ-82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技艺
所属地区:北京市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西城区
保护单位:北京紫霞妙初戏曲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戏曲盔头制作技艺是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南北方传统戏曲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大城市周围。其中,北方地区如北京与河北定兴盔头制作以李继宗家族为主,历史悠久,技艺掌握较为全面。这与元代以来,北京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传统戏曲文化氛围浓厚是分不开的。

盔头制作技艺从古代实用帽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包括软硬盔在内的盔头,主要用于戏曲表演,是京剧、昆曲、评剧、梆子、川剧、越剧、晋剧等各种传统戏曲在舞台表演时所需配备的、必不可少的舞台道具,也被制作成纪念品,以满足戏曲爱好者的收藏需求。软胎巾帽的典型代表如罗帽、毡帽、桥梁巾、学士巾、员外巾等,既是过去人们生活常用帽具,也是戏曲表演中常见的道具;而硬胎盔头则是从古代的实用武盔演变而来,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较实用武盔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李氏戏曲盔头制作技艺擅长制作京剧、昆曲、梆子等各剧种各流派软硬不同风格的盔头和切末(道具),保留了很多古代工艺与样式。硬活儿制作技艺有熏样、镞活、掐丝、合里、熨烫、刷胶、使漆、贴金、点翠、成活等,软活儿制作技艺有叠胎、组合、掐线、面牌、滚子龙、黑点、碰口丝等。

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北京已有“盔头作”和“盔头巷”,是专门制造盔头的作坊和作坊聚集地。清代升平署档案中也有诸多关于盔头作的记载。李继宗李氏盔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宫廷匠人“宫中人”,“宫中人”传艺至聚兴隆盔头铺掌柜李兆瑞,继而传给其子李兆林、李鸿昌,再传至李继宗。该项目主要在家族内部世代传承,至今已历5代。李氏也在社会上广收弟子,以师徒口耳相承的方式,扩大传承队伍,促进该项目的发展。

盔头是我国古代冠帽文化和戏曲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制作技艺涵盖了从软盔和硬盔制作、切末到盔箱艺术以及相关辅助行业的全套工艺流程,在研究古代服饰制度和戏曲舞美艺术、弘扬礼乐文化和戏曲艺术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及积极意义。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姓名
李继宗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
Ⅷ-82
项目名称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戏曲盔头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市西城区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Ⅷ-82
项目名称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戏剧靴子制作技艺)
类型
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天津市河东区
编号
Ⅷ-82
项目名称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类型
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剧装厂
编号
Ⅷ-82
项目名称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类型
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