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907 |
项目编号:Ⅷ-124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湖南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 |
保护单位:耒阳市坛下冬元锣鼓厂 |
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之一,在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坛下乡世代传承。耒阳位于衡阳东南部,流经坛下乡的舂陵江畔盛产铜、锡等矿产,为当地炼铜和铜器加工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铜锣是一种以紫铜为主材,按一定比例配入锡、银等金属制作而成的乐器,广泛应用于戏曲舞蹈和民俗活动。坛下乡铜锣为传统手工制作,依循选料、配料、熔水、制坯、锻打、剪边、成型、淬火、冷作、抛光、一锤定音等十多道工序,操作流程较为严谨,对火候和手法要求较高,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铜锣要求使用精度达到99.9%的铜,按比例配入锡、银等金属(配料),加温至1200℃使之熔化(熔水),倒入模具制成铜坯(制坯),将铜坯放入900℃炉膛里烧红夹出打成片(锻打),待锣片加温软化剪成圆形(剪边),连续烧红放于槽型内反复锤打成型(成型),再加热到一定火候夹出淬入水中(淬火),捞出锤打,初步调音(冷作),后用合金刀进行表面抛光(抛光),最后根据不同铜锣品种,运用不同手法反复敲打铜锣不同部位来调整其厚度和形状,达到乐器使用要求的音质(一锤定音)。其中配料和一锤定音属于核心技艺,配料最为关键,配比的精准度关系到铜锣音质的好坏;一锤定音技术性最强,全凭悟性和经验,需长期实践方可掌握。
清末民国时期,坛下罗氏祖先习得炼铜术,并逐渐形成铜锣制作技艺,经过6代传承至今。坛下乡铜锣制作技艺依靠工匠的技术经验和乐理知识的积累,以家族、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目前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
作为一种中国传统乐器,铜锣广泛应用于宗教活动、军事征战、传统节日与竞技游艺之中,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是当地民众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传统手工艺心与手、技与艺、技与道融合的生动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罗冬元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124 |
项目名称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Ⅷ-124 |
项目名称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京胡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市西城区 |
编号 Ⅷ-124 |
项目名称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 |
编号 Ⅷ-124 |
项目名称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凯里市 |
编号 Ⅷ-124 |
项目名称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海市闵行区 |
编号 Ⅷ-124 |
项目名称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
编号 Ⅷ-124 |
项目名称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 |
编号 Ⅷ-124 |
项目名称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 |
编号 Ⅷ-124 |
项目名称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 |
编号 Ⅷ-124 |
项目名称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 |
编号 Ⅷ-124 |
项目名称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 |
编号 Ⅷ-124 |
项目名称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 |
编号 Ⅷ-124 |
项目名称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编号 Ⅷ-124 |
项目名称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长子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