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蒙古包营造技艺
项目序号:964
项目编号:Ⅷ-181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技艺
所属地区:青海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文化馆

蒙古包营造技艺是蒙古族世代相传的传统营造技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该区域内蒙古族占常住人口的93%。该区域属高原亚寒带温湿气候区,全县草场资源十分丰富,适宜放牧,当地牧民制作和使用蒙古包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为格儿,满语称为蒙古包或蒙古博。“包”是“家”“屋”的意思,是居住于草原、适应了游牧生活的蒙古族牧民传统居住空间的统称。蒙古包制作技艺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营造步骤如下:先选址,确定营建位置。然后将架木组装起来,四周环壁由数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的木(竹)条编成网状木格链接围成环形桶状,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巧妙耦合连接。最后在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并用绳带固定。蒙古包使用材料除了腰带和编织的线绳以外几乎全是羊毛和木材,其制作与营造技艺集皮毛加工、编制、缝纫、木工等搭建技艺为一体。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普遍存在于亚洲北部,特别是在中亚地带和东北亚地区集中分布。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包营造技艺可追溯到13世纪中叶。目前,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柯生乡、多松乡、托叶玛乡、优干宁镇都有该技艺的传承人,他们通过营造实践,推动该项目的传承保护。与此同时,当地在举办那达慕大会和各种文化活动时,经常举行蒙古包搭建比赛,积极促进该项目的传播。

蒙古包营造技艺是草原游牧民族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技艺对研究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的迁徙历史、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Ⅷ-181
项目名称
蒙古包营造技艺
类型
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
编号
Ⅷ-181
项目名称
蒙古包营造技艺
类型
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号
Ⅷ-181
项目名称
蒙古包营造技艺
类型
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