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516 |
项目编号:Ⅹ-68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民俗 |
所属地区:河南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 |
保护单位:内乡县县衙博物馆 |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民间称“打春”。内乡打春牛习俗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世代传承的立春节气习俗。春季万物复苏,打春牛预示农耕活动的开始,有规劝农事、鼓励春耕的含义。内乡县城和各个乡镇及镇平、淅川、西峡、邓县一带是该习俗的集中区域,来自周边湖北、陕西等地的民众也会赶来参加。
打春牛活动分为祭春、迎春、打春、闹春、送春等。立春前一日群众自发组织迎春队伍去先农坛祭拜春牛和芒神,并在附近田里耕地以祈丰年;立春日民众齐聚内乡县衙,鞭打由当地长者指导扎制的纸质春牛,牛肚内五谷、干果纷纷落地,民众欢呼抢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群众在县衙周边开始游街闹春,鼓乐、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等民间社火尽情表演;闹春后长辈给孩子佩戴春鸡,全家吃春饼咬春,亲朋互送春牛、“福”字剪纸,以迎接立春的到来。
打春牛目前主要以社会传承为主,其中的仪式则通过师徒方式进行传承,当地民众自发参与并通过传说、故事、谚语、歌谣等进行相关知识和实践的传递。
立春日打春牛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特色,其从官、民共享的习俗到民俗的演变过程,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围绕打春牛习俗,当地流传有众多的传说故事、谚语歌谣等,涉及剪纸、春鸡、社火等,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该项目是群众掌握时间节令、气候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具有科学价值。
该民俗是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并用以指导生产生活的范例,由此衍生的春耕文化在民众中逐渐形成共识,表达了人们对春耕的重视,也体现了耕耘才能收获的价值观。它作为春天来临的象征,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同,也是社区民众开启新一年劳作的共同仪式,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同时还体现了民众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四季更迭的智慧,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Ⅹ-68 |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梅源芒种开犁节)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 |
编号 Ⅹ-68 |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送大暑船)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 |
编号 Ⅹ-68 |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半山立夏习俗)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 |
编号 Ⅹ-68 |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壮族霜降节)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 |
编号 Ⅹ-68 |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花垣县 |
编号 Ⅹ-68 |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安仁赶分社)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安仁县 |
编号 Ⅹ-68 |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三门县 |
编号 Ⅹ-68 |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石阡县 |
编号 Ⅹ-68 |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班春劝农)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遂昌县 |
编号 Ⅹ-68 |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九华立春祭)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 |
编号 Ⅹ-68 |
项目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 |
类型 民俗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国农业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