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茶俗(瑶族油茶习俗)
项目序号:1014
项目编号:Ⅹ-107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民俗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恭城瑶族自治县油茶协会

瑶族油茶习俗是居住在南岭走廊的瑶族人民在与山地潮湿、瘴气重、寒热无常的自然环境长期相处过程中,摸索形成的独特的饮食习俗,是瑶族适应岭南山区环境的经验总结。油茶是将油茶叶、生姜、大蒜等原材料放入铁锅、反复捶打后,加入热水熬煮成的饮品,俗称“打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的功效。

瑶族油茶习俗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及灌阳、资源、龙胜及贺州市的钟山、富川等县的瑶族居住区,湖南及广东的瑶族居住区也有分布。

恭城原名“茶城”,始建于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名为“恭城”。1990年成立恭城瑶族自治县。该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地处南岭走廊,地形三面环山,北高南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恭城在隋朝已经是茶叶种植和贸易的重要地区。唐代以来瑶族从湖南、广东、江西等地迁入后,将本地的饮茶习俗进行改良,增加了原料配方,改进了制作工艺和工具,形成了独特的瑶族油茶习俗。在瑶族与当地壮、汉族交往过程,瑶族油茶习俗逐渐传入当地壮族、汉族中,成为多民族共享的习俗。长期传承过程中,瑶族油茶习俗逐渐成为瑶族社交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人生礼仪的重要环节、招待贵客的最高礼节,并形成了特定的茶礼、茶俗、茶规。

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当地瑶族民众有在房前屋后种植油茶树的习惯,一般认为谷雨茶最好,待杀青晒干制成茶叶后存放在火塘、土灶上方,在招待贵客和办喜事时取下。油茶习俗贯穿在瑶族人一生中,从婴儿满月、婚嫁、贺寿、丧礼到祭祀、节日、待客中无处不在。婴儿满月要“煮茶”;订婚仪式称“茶定”;结婚时有开茶礼、唱茶歌;老人过寿有“寿茶”;老人过世后,棺木中要放入油茶叶;祭祀祖先,要敬油茶。客人进家先喝油茶,“人客入屋茶为礼”,瑶族姑娘唱着歌给客人敬油茶,茶碗中放入炒米、糍粑、花生等精细食品,至少喝三碗以上,主家才会满意地去准备正餐。人们围坐在火塘边,边打油茶边聊家常,融洽邻里关系,拉近主客距离,扩大人群交际圈。

瑶族油茶习俗主要以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的方式不断延续。南岭走廊山区的瑶族,尤其是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及周边县的瑶族群众,是主要传承群体。村寨里了解和掌握瑶族茶规的长者、寨老会传授给年轻人瑶族油茶习俗相关知识。瑶族油茶习俗集中体现了瑶族人民在艰苦环境下形成并保持的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中国茶文化和饮食文化的瑰宝,具有广泛的大众实践性。瑶族油茶习俗有独特的地缘特征、突出的民族民俗特征、开放互动的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特征,在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姓名
周黎维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瑶族
类别
民俗
项目编号
Ⅹ-107
项目名称
茶俗(瑶族油茶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Ⅹ-107
项目名称
茶俗(白族三道茶)
类型
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云南省大理市
编号
Ⅹ-107
项目名称
茶艺(潮州工夫茶艺)
类型
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东省潮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