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2   星期四   农历四月廿五   
搜索
地方新闻
    (原标题:我省大力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 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22日至24日,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由福建省文化厅负责的“海上丝绸之路及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展览亮相峰会,呈现福建数字文化建设成果。其中,数字非遗体验板块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新媒体语境下,福建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非遗数字化保护是采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3月5日上午8点,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开始前,全国人大代表陆续抵达人民大会堂。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基层新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靺鞨绣传承人孙艳玲,身着一身满服现身会场外,格外引人关注。而另一边,全国人大代表、河北蔚县剪纸第三代传人周淑英也带着自己的牡丹剪纸画,准备步入会场。  两位代表作为来自基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结合自身经历,针对备受外界关注的“非遗”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问题,向央广网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非...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接受了记者采访。染,是蔚县剪纸的一门绝活。(资料图)谈传承:从“传男不传女”到收“洋学生”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是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作为蔚县剪纸第三代传人,自幼酷爱剪纸的周淑英代表从小就常常私下学刻剪纸,最终打动从事剪纸技艺的父亲,打破“传男不传女”规矩。“父亲(临终前)不让我早结婚,要我一定把蔚县剪纸发扬光大。”周淑英回忆说,父...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窗花、墙花、灯花……逢年过节,传统中国剪纸艺术在大江南北绽放美丽、慰藉乡愁。    正月初二,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新年气氛格外浓。这天,达斡尔剪纸非遗传承人苏梅创作了一个新哈尼卡剪纸作品“过新年”,一张蓝色的彩纸,在她手中三剪两裁,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哈尼卡人物跃然而出,演绎着达斡尔族过新年的场景。    “哈尼卡”达斡尔语意为“眼仁”,形容非常小巧。哈尼卡是达斡尔族的纸偶,是达斡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术,大小从几厘米到20厘米高不等...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四海同庆,欢乐中国年”系列活动上,一位女士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学习编织中国香囊结(摄影:刘军) 2月16日,旧金山唐人街举行金龙点睛仪式,庆祝中国农历戊戌狗年的到来,旧金山前市长威利·布朗为金龙点睛。新华社发2月18日,在多伦多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推出“欢乐春节”新春招待会活动,通过中国剪纸、书法、舞狮表演及民乐演奏等活动,吸引参观者了解并体验中国文化,共度中国农历新年。图为一名女孩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新华社发布鲁塞尔的中国彩灯展举行挂灯仪式...
查看更多
论坛
    剪纸,是一个世界性普及的文化物种。亚洲、美洲、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曾有过自己的剪纸传统,至今一些国家仍在延续着剪纸传统或活跃着现代剪纸的身影。人类的生活需要剪纸,剪纸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信仰情感和手艺劳作中不可或缺的载体与媒介。今天互联网无纸办公的时代,剪纸作为纸文明的手工价值和文化魅力又突显出来。    中国剪纸于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是世界剪纸的原乡,因为最早的纸与最早的剪纸都产生在中国。在新疆考古发现剪纸的吐哈盆地,今天仍可...
查看更多
论坛
乔晓光 乔晓光,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多年来从事民间美术研究,对中国民间剪纸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作为古老的农耕民族,剪纸的传统从古代一直传承延续到了今天。作为活态文化的表现形式,剪纸既与民间习俗生活相关联,又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不同地域的剪纸在表现现实生活题材时,亦不约而同地反映出创作者所具有的视觉心理基础,如空间方位表述上的自我中心观;在物象表现上追求心理的真实;情节叙事上的四维时空表现;物我合一、物物互换的稚...
查看更多
论坛
 江西省上高县妇女剪纸协会的妇女在创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剪纸作品 新华社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冀南皮影戏民间艺人为当地儿童介绍皮影戏知识 新华社发厦门蔡氏漆线雕第12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蔡水况在展示漆线雕的线条技艺制作工序 新华社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以此为指引,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马维彬,研究馆员,2004年起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任河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河北...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陈秀梅,研究馆员,现任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记、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