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7 星期四 农历闰六月十四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921)
机构
(0)
政策
(9)
资讯
(640)
清单
(911)
资源
(80)
学术
(230)
百科
(0)
其他
(5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秧歌戏(隆尧秧歌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隆尧县 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逐步形成戏曲形式。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 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
查看更多
曲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 河南曲剧亦称“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的。伴奏
乐器
原本只有坠子,登台表演以后逐渐增加曲胡、三弦、软弓京胡、手板、笙及古筝、二胡、琵琶等,同时也出现了武场
乐器
。曲剧音调优美,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马头】、【阳调】、【汊江】、【诗篇】、【清江】、【银纽丝】、【满江红】等。根据剧情需要,一个唱调可以通过特殊的表现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绪的唱法,如阳调有一般阳调、哭阳调、喜阳...
查看更多
茂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高密市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
查看更多
茂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胶州市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
查看更多
采茶戏(桂南采茶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 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
查看更多
歌仔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漳州市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丑行有三花、老婆等脚色。众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戏的内容以演唱...
查看更多
歌仔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丑行有三花、老婆等脚色。众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戏的内容以演唱...
查看更多
柳琴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临沂市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交接地区。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而成;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柳琴戏唱腔音乐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其曲调包括“起板”、“导板”、“拉腔”、“射腔”、“叶里藏花”、“回龙调...
查看更多
柳琴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徐州市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交接地区。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而成;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柳琴戏唱腔音乐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其曲调包括“起板”、“导板”、“拉腔”、“射腔”、“叶里藏花”、“回龙调...
查看更多
柳琴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枣庄市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柳琴戏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共有本戏、折子戏180个,连台本戏41个,代表性剧目包括《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断双钉》、《小鳌山》、《雁...
查看更多
1
74
75
76
77
78
193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