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5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十二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921)
机构
(0)
政策
(9)
资讯
(640)
清单
(911)
资源
(80)
学术
(230)
百科
(0)
其他
(5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曲沃县 碗碗腔因主要击节
乐器
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领奏
乐器
月琴旧称“阮咸”,故又称“阮儿腔”。曲沃碗碗腔是清乾隆年间由陕西皮影戏艺人传入曲沃的,经二百余年的传承发展,于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特点是:以月琴伴唱,铜碗间音,堂鼓提气;表演以声传情,以乐传神,唱白并茂,以唱制胜。其代表剧目有《昭君出塞》、《六月雪》、《困铜台》、《双报恩》等。 1960年,曲沃县碗碗腔剧团成立。半个世纪以来,曲沃县碗碗腔代代传人,继承发...
查看更多
碗碗腔(孝义碗碗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孝义市 孝义市位于山西省境内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西南隅。孝义碗碗腔流传在孝义市及周围市县。 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声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及纱窗皮影唱碗碗腔。皮腔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形成于北宋时期,一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皮腔因主要以唢呐为伴奏
乐器
,故亦称“吹腔”。有专家认为孝义吹腔是中国戏曲古老的声腔之一。 皮腔唱腔有两种形态:一种为四句体,“起承转合”结构,艺人...
查看更多
高甲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民间乐曲伴奏下作即兴的化装表演,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代中叶,宋江戏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发展成有文有武的合兴戏;清末又吸收徽剧、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艺术因素,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 高甲...
查看更多
高甲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民间乐曲伴奏下作即兴的化装表演,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代中叶,宋江戏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发展成有文有武的合兴戏;清末又吸收徽剧、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艺术因素,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 高甲...
查看更多
西秦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海丰县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海陆丰,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形成西秦戏。 西秦戏的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四类。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又分二方、平板、梆子三种。西秦戏唱、白沿用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乐队分“文畔”、“武畔”两种,“文畔”使用头弦、二弦、三弦、月琴、唢呐、号头等乐...
查看更多
闽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清末,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
查看更多
大弦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濮阳县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大弦戏剧目原有五百余本,现存百本左右,内容以忠奸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战洛阳》、《下南唐》、《孙武子兴兵》、《黄花寺...
查看更多
大弦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滑县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大弦戏剧目原有五百余本,现存百本左右,内容以忠奸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战洛阳》、《下南唐》、《孙武子兴兵》、《黄花寺》、《西...
查看更多
柳子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它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因其主要的说唱曲调“柳子”通俗易懂,影响较大,故被称作柳子戏。柳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曾与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合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柳子戏主要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构成,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曲牌一百余支,曲调一般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昆调、转调等...
查看更多
灵丘罗罗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灵丘县 罗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域的戏曲剧种,它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渐呈衰颓之势。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 罗罗腔历史悠久,形态古老,唱腔中保留有早期的传统曲牌,如【娃子】、【彩腔】、【山坡羊】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唱腔结构又在不断变化。罗罗腔传统的音乐唱腔主要有甩板、数词、流水、平板、垛板、散板...
查看更多
1
77
78
79
80
81
193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