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4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一   
搜索
彝族左脚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牟定县      彝族左脚舞,彝语称为“咕遮”,古名“堕左脚”,是彝族一种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它是在彝族长期的刀耕火种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歌、舞、乐合一,以娱人、交往、健身为目的。彝族左脚舞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对牟定县彝族人民乃至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彝族左脚舞表演时,唱腔多样,舞姿起时先起左脚,垫三脚踢一脚,基本步法有直脚、甩脚、垫脚等,特殊动作为串花、翻身等。小伙子们弹起龙头四弦...
查看更多
彝族打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彝族打歌也称“踏歌”,是云南省巍山县分布最广、影响最大也最为普及的一种自娱性民族民间舞蹈。据清代嘉庆《景东直隶厅志》记载,“打歌”当时已广为流传,除个别有严格的时间、地点规定外,每逢春节、小年(农历正月十五)、火把节或婚嫁、聚会,人们都会彻夜踏跳。   彝族打歌多在晚上进行,开始时先在舞场中央点燃篝火,人们以火为圆心,自然围成一圈或数圈,踏地为节,舞蹈歌唱。如是在白天打歌,则无需点火。芦笙和笛...
查看更多
瑶族猴鼓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荔波县      瑶族猴鼓舞瑶语称为“玖格朗”,是白裤瑶先民为纪念祖先和与之紧密相关的“先猴”而自发形成的一种仪式舞蹈,仅在贵州省荔波县境内的白裤瑶居住区流传。   瑶族猴鼓舞以皮鼓和铜鼓为乐器,表演时由皮鼓手担任领舞和指挥。众人围着皮鼓站成一大圈,另一侧悬吊几面乃至十几面铜鼓。每面铜鼓两名乐手,一人击鼓,一人在鼓后手持饭甑般的“共鸣箱”如戽水样一进一出,以使鼓声更加厚重深沉。皮鼓手围着皮鼓一边敲击,一边舞蹈跳跃。众人踩着...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潞西市      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它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灵,驱灾避邪,庆贺丰年。象脚鼓舞不仅流传于国内的傣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而且还传播到东南亚许多国家。   关于象脚鼓起源的民间传说很多,如夫妻模仿芒果落水声音制成的;人们杀死制造洪水的恶龙,用龙皮欢庆胜利而制成的等。但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百夷传...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它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灵,驱灾避邪,庆贺丰年。象脚鼓舞不仅流传于国内的傣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而且还传播到东南亚许多国家。   关于象脚鼓起源的民间传说很多,如夫妻模仿芒果落水声音制成的;人们杀死制造洪水的恶龙,用龙皮欢庆胜利而制成的等。但最早的记载见于...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图们市      朝鲜族长鼓舞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主要流传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区。它脱胎于朝鲜族传统的农乐舞,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长鼓源于印度的细腰鼓,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再辗转传入朝鲜,成为朝鲜族主要的打击乐器。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两面音高不尽相同。明清时期,部分朝鲜族人从朝鲜半岛迁到中国,长鼓舞也随之传入,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长鼓舞。   朝鲜族长鼓舞既可...
查看更多
查玛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查玛原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坚定信念、阻止邪恶诱惑而举行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包含舞蹈、音乐、诗歌、美术、油塑、木偶等的综合性宗教艺术。它随着宗喀巴所创建的黄教传入内蒙古,在内蒙古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查玛有跳、唱、念、打等动作。先由徒弟喇嘛根据佛经的道理创作,经活佛、高僧们审定后,才能公开跳。“查玛本”是查玛的首舞。查玛穿金戴盔,手执多种兵器,以“九九八十一...
查看更多
肉连响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利川市      肉连响是一种少数民族地方舞蹈,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利川市的都亭、汪营、南坪一带。它是根据旧时“泥神道”演变而来的,源自社会最底层。新中国成立前,乞讨者将稀泥涂在裸露的身上,手舞足蹈,沿街沿门拍打,迫使主人施舍,俗称“泥神道”。20世纪80年代,利川市文化馆工作人员与“泥神道”传承人吴修富等人,对传统“泥神道”进行挖掘加工整理,并配上“莲花落”的曲调,辅以锣鼓点子,演绎成今天的群体健身舞——肉连响。它以独特的肢体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田百鸟灯舞是以鸟为表演题材的传统舞蹈,主要流布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的鹤城街道、瓯南街道、山口镇、方山乡、仁庄镇等地,并流传到杭州市、衢州市等地。该遗产项目历史悠久,据清康熙年间《青田县志·岁时风俗篇》记载,其渊源可追溯至唐景云年间。 青田百鸟灯舞一般先发放灯帖,然后登门表演庆贺。表演时每人手举1盏鸟灯,以2盏插在花瓶灯中的“牡丹花”为领队,凤凰居首,紧跟多种鸟灯,通过“走阵”变化各种队形,演绎“百鸟觉醒”“莺歌燕舞”“孔雀开屏”“百鸟争鸣”“喜鹊衔梅...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青田县      灯舞古已有之,清代就有以灯为道具舞出文字的“灯舞”记载。每逢年节(尤其是元宵节)或祈雨、祭祀、乞求丰收等仪式,宫廷和民间往往都会进行灯舞表演。起初,灯舞以摆字为特征,后逐渐发展成以彩灯排列构造图案、创生意境的民间舞蹈样式,流传于全国各地。按灯彩外形区分,灯舞主要包括模拟动物的龙灯舞、狮子灯舞、鱼灯舞、蚌灯舞、蝴蝶灯舞、百鸟灯舞,模拟花卉的荷花灯舞、菊花灯舞、蜡花灯舞及船灯舞、车灯舞、云灯舞、绣球灯舞等其他形式...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